培养孩子社会意识要趁早

两名孩子之妈的梁健珑没有创业经验,但她抱持“人人都可为社会出力”的信念,2月至今已办了多场活动,例如为小朋友举办手工工作坊,设立售卖手工艺品的平台,销售所得捐给小朋友认养的慈善团体。虽然冠病打乱部分计划,例如有些工作坊改为线上举行,但反应不俗。梁健珑说:“孩子们很喜欢做手工,家长也有兴趣让孩子参与筹款活动。”

若想多了解Social Lab的活动和企划,请上网:

原在生物化学业工作的梁健珑(32岁)今年2月创办了社企Social Lab SG(“社会实验室”),借此鼓励更多人,包括小朋友,关心社会弱势族群。

·鼓励孩子把部分零用钱或玩具(应为新玩具或不会太旧的玩具)捐作慈善,并让孩子选择受益团体。选择受益团体时不妨考虑孩子的兴趣,例如孩子喜欢动物的话,可向孩子介绍保护动物的慈善组织。

梁健珑为Social Lab SG拟定了四项企划:“小小慈善创业家”(Young Philanthropreneur);“为慈善做手工”(Craft for Charity);“生命勇士”(Warriors of Life)以及“购物行善”(Shop for Good)。购物行善是个一站式购物平台,集结了具备社会责任的商家。其他三项企划则是以手工为媒介达到行善目标,例如“生命勇士”集合了五名最近退休抑或失业的全职妈妈,安排她们学做手工包包、刺绣包包、天然肥皂以及折纸艺术首饰,从而增加收入,自食其力。

“手工可说是潜质无限,一切视孩子的创意而定。我们希望孩子理解到他们想做的事,可为社会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

学习关心社会其他族群,永远不会太迟,也不会太早。

此外,有何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意识?梁健珑建议:

·偕同孩子一起做义工。

facebook.com/SocialLab.sg

梁健珑本身不擅长做手工,但她认为手工是鼓励小朋友行善的理想方法。她解释:大部分孩子都没经济能力,因此无法捐钱给慈善团体,但他们可通过做手工赚钱,把赚到的钱捐作慈善,找到为社区出力的满足感。

·以身作则,体谅并关心身边人(特别是家人)。例如梁健珑会在丈夫踩到乐高玩具,感觉脚疼时鼓励孩子去安慰爸爸,教导他们自己的言行会如何影响别人。

·与孩子一起循环使用物件,或学习回收,实行减废生活,关心环境。

梁健珑的“小小慈善创业家”企划目前有6名小孩参与,年龄最小的8岁,小朋友售卖手工所得将捐给支持低收入家庭孩子的非营利组织儿童许愿井(Children's Wishing Well)。参与者除了亲自做手工,还在Social Lab SG的安排下上课学习平面设计以及创建网站,梁健珑的目的是让孩子尝试自己打理网店,并且把第一次赚到的钱捐给慈善。

教师节刚过,一个月内又迎来儿童节。今年儿童节不如给孩子送上千金难买的礼物:培养孩子社会意识。

·和孩子讨论新闻时事,特别是冠病当前,可借此向孩子分享有哪些慈善组织帮助弱势族群,以及孩子能够为弱势族群做些什么?

梁健珑说:“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主动、积极,关心别人,而且负责任,社会意识的基础就是爱心与同理心(empathy)。社会意识越早培养越好,研究显示,小朋友在两岁的时候已经有同理心,只要给予指导和练习机会,关心别人就会成为小朋友的自然反应。”

鼓励小朋友关心他人

她说:“过去我一直在想自己若成为全职妈妈该做些什么,最近生了第二个孩子后成为全职妈妈,加上经历了阻断措施,让我有更多时间思考和内省自己想做的事——我想继续为社会出力。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随时可返回职场,但暴发冠病后,我觉得我必须为自己制造机会。”

社会意识既可以也应该从小培养,新社企Social Lab SG帮助小朋友透过手工为慈善筹款,育有两名孩子的创办人梁健珑受访分享创业初衷,以及培养孩子社会意识的实用建议。

孩子较小的话,家长或许觉得谈行善有点困难,因此应让孩子觉得行善过程富乐趣,才能激起孩子的兴趣。例如Social Lab SG最近推出DIY钥匙圈套组,部分销售所得会捐给儿童许愿井。“单谈慈善团体,孩子或许不感兴趣,但家长可透过好玩的手工活动让孩子认识到这团体。”

她认为,手工行善的主要作用之一在于水波涟漪效果:“我们当然可以把材料费直接捐给慈善团体,但透过手工和筹款,其实更能达到宣传效果,让更多人认识该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