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桥沦为废墟那一刻,莫斯塔尔的团结精神也随之化为乌有。聚集在东岸的回教徒和西岸的克罗地亚族从此结下了冤仇,20多年后的今日,古桥虽已恢复原貌,但重建后的古桥连接了两岸,却再也无法联结人心。
处处有东西之分
伫立在莫斯塔尔古桥下方的战争纪念馆,哀愁地述说着那一段无尽的沧桑。里头一张张黑白照控诉着人性的沦丧,无辜的百姓横尸街头,白发苍苍的寡妇对着坍塌的屋子哭泣,没有了欢笑的孩子在废墟中躲着枪弹......无情的子弹把热血洒满冰冷的街道,空洞的眼神盯着狰狞的窟窿,泛着难以制止的泪光。莫斯塔尔当时千疮百孔的面貌被揭开,古桥粉尸碎骨,沉重地坍塌在内雷特瓦河中;亲朋戚友从此两岸相隔,只能在枪声炮影中遥望对岸,祷告着彼此还能再见明日曙光。
放缓步伐,带着沉重的历史走在古桥上,很难再兴奋地拿起相机狂拍。古桥尾端,一个刻上“莫忘1993”的石牌映入眼帘,对莫斯塔尔这座城市而言,1993这数字是悲痛,更是警惕,强调着和平如此珍贵。
谈及战争生活时,悲痛的回忆总让当地人眉头深锁,无奈哀叹,甚至是哽咽不语。依稀记得,当时和一名20来岁的青年谈及波斯尼亚战争,他说:“对于这场战争,我没多少印象,但这或许比较好。”
此刻,古桥已重拾光彩,骄傲地伫立着,这座城市依旧喧嚣着。忽然觉得,莫斯塔尔是个吊诡的城市。张爱玲对人生的阐释或许适合形容莫斯塔尔:“人生是一袭华丽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它绚烂多姿,却也忧愁沧桑。战争带给这座城市的历史包袱太沉重了,使它泛滥着永无止境的哀愁。
因为这样,莫斯塔尔古桥不幸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据历史记载,炸毁古桥是克罗地亚族的战争手段,目的在于消灭莫斯塔尔回教徒的文化记忆并扭曲其身份认同,进而削弱其凝聚力和战斗意志。这行为对莫斯塔尔回教徒而言,是莫大的侮辱。
或许,隔阂是对伤痛的一种回避。20年并不遥远,“战争”在这座城市里绝不只是个名词而已,它带来的伤害深深烙印在百姓的心坎,挥之不去。
抵达这座城市后才发现,在莫斯塔尔有“东西之分”的不只车站,其他的社区单位如消防局、学校、卫生管理局等也都如此。当地的回教孩子在东岸上的是回教学校,学的是回教历史文化,而西岸的克罗地亚族孩子也有自己的学校,各科目都以克罗地亚语教授。从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仿佛就是从一个国家走到另一个国家,两岸如此相近,却是如此不一。
离古桥约100米的闹市后方有一片墓地,白色的石柱朝向阴天,仿佛是冤魂哭诉着自己的不幸。石碑刻上的往生年份多为1993年,这一年,陨落的不只是古桥,还有无数条人命。石碑上的照片不少是面带微笑的年轻脸庞,承载着无限憧憬的笑容叫人心酸。不远处,一名老妇祭拜着爱子,但对他已不再用泪水相见。
在这座以回教徒为主的城市里,莫斯塔尔古桥是神圣的标志。它由奥斯曼第10任苏丹暨当时伊斯兰最高领导苏莱曼一世于1557年下令建造,其浩大的规模空前绝后,是奥斯曼建筑中的传奇。同时,它联结了内雷特瓦河两岸的人民和不同种族宗教,是这多元性城市团结的象征。
之前在查询莫斯塔尔的交通资料时,网上显示了东西边两个巴士总站,不禁让人费解,不知哪个才是正确的车站,也对背后的原因深感好奇。
石牌上的“莫忘1993”
白天的莫斯塔尔古桥是热闹的。桥上挤满了游客,频频传出相机的“咔嚓”声,桥下两岸皆是餐馆和纪念品专卖店,人群络绎不绝。莫斯塔尔古桥就如同大明星,沉浸于众人的目光和爱戴中。但难以想象的是,这闪耀之星昔日竟是满目疮痍。1991年,波斯尼亚战争爆发,古桥长年枪声四起,1993年在惨遭60多次炮击后,化为碎石坠入内雷特瓦河(Neretva River)中。
走在街上,战争遗留的痕迹四处可见;昔日的市政厅被轰炸得体无完肤,如今只剩残垣败瓦,被遗忘的购物中心屋顶塌陷,外墙被喷上多彩的壁画,但始终无法掩饰里头的黑暗。
南欧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简称波黑)南部,有个美丽的城市叫做莫斯塔尔(Mostar)。这里有座古桥以城市名字命名,称为莫斯塔尔古桥。它弧度优美壮观,白色的大理石地面更予人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是街边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因其美丽的外观,古桥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波黑南部的莫斯塔尔古桥自1993年在炮火中倒塌后,莫斯塔尔的团结精神也随之化为乌有。20多年后的今日,重建后的古桥连接了两岸,却再也无法连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