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经短暂征服犍陀罗,从此希腊艺术和文化在犍陀罗开花结果。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一代明君阿育王几乎统一了包括犍陀罗在内的南亚次大陆,并开始大力宣扬佛教。
这尊青岩雕像呈半跏趺坐(右足压在左腿上,也称降魔半坐),双手施说法印,身披厚褶长袍,头顶鬈发肉髻,背靠光轮,面部五官分明,薄唇微闭,是非常典型的犍陀罗风格的佛陀造像。
佛教经典认为佛陀具有32种尊贵的体貌特征,称为三十二相。肉髻(梵語: usnisa)是三十二相之一,是佛陀头顶上隆起的肉丛,代表无上的智慧和显赫的地位;因其量如覆拳,形如海螺状发髻,又名螺髻。传说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放弃太子身份到山野中剃发出家修行。在他成佛后,头上长出肉髻,遮蔽于短发之下。
早期的佛教艺术是不主张造像的,多是用代表性的佛塔、佛足印、菩提树或法轮等物来象征佛法。可是,随着佛教信仰和希腊艺术在犍陀罗长期交流和相互启发,最早的佛像在贵霜帝国时期诞生了,那是带有希腊风格的佛教雕像。犍陀罗的佛教艺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和敦煌,也深远地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
犍陀罗是印度16大古国之一,在现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部一带。可别小看这个处于狭长河谷地带的国家,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之间,犍陀罗是人类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正是在这里,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和草原文明通过战争、宗教、贸易和艺术的各个不同层面的激烈碰撞和融合,创造出璀璨的犍陀罗佛教艺术。
公元1世纪至3世纪,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在此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自此,犍陀罗成为贵霜帝国的统治中心和佛教传播中心。
■此文物展于亚洲文明博物馆古代宗教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