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雅琳:从历史发展出发
钟瑞玲认为,我们的文创无需拘于一种语言,一个文化,理念跟“新加坡文创大赛”精神一致。大赛以“我们的多元文化”为主题,参赛者可以发挥创意,通过单一作品或一套多款的创作,体现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色。钟瑞玲说:“我呼吁新加坡的设计同行们大胆接触其他同胞的文化,新加坡的文创独特在于,我们能跨越自己的文化创作。这是新加坡人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港台单一文化的创意人所没有的。”
蔡汶霓:拥抱我们的热带雨林
余雅琳的Foreign Policy与伙伴在国家美术馆创设纪念品店Gallery & Co,希望把店当成本土创意协作平台。去年她发起“艺术家协作项目”,请艺术家和设计师透过纪念品诠释、勾画出他们心目中的新加坡。“安普乐”(Ampulets)设计事务所的张财坤,从80年代孩子耳熟能详的儿歌《新加坡,阳光普照的小岛》(Singapore, Sunny Island)取得灵感,设计出“热死人”抹布、渔夫帽和纸扇。他笑说:“听在耳里好像这里总是椰树婆娑、海风习习,但居住岛上的新加坡人可能不会如此浪漫化我们的‘终年皆夏’,所以才会联想到新加坡人常挂在口里的:热死人。”
钟瑞玲最近义务为母校同学会30周年设计邀请卡,用“聚散”两个汉字为设计图像,被委员会以“没顾虑其他种族的想法”退回。她说:“我是华人,自然将自己的文化语言融入我的设计。如果今天有个马来或印度同学来设计,用了他们的语言,我也会虚心去学习,因为这些语言也是我们新加坡人的语言。”
在南艺(NAFA)教设计的蔡汶霓曾经带学生到本地一家工业厨具店“陈宏利”(已结业)参观,对店里本地产制的一把粥勺惊艳不已:“尖头圆锥形的勺子用铁钉钉在木柄上,这是专为小贩设计的,盛粥时,溢出的粥水很快便能沿着勺子流回锅里,这样能很干净地把粥盛到碗里。这体现我们的小贩文化,又有实用性。”
蔡汶霓曾耗费两年研究,与本地地毯商The Rug Maker合作,推出六款名为“热带”(The Tropicals)的地毯设计。设计师走入热带丛林,用放大镜凝视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将它们放大为地毯图案,交由The Rug Maker的师傅,用手工簇绒法编织出热带的绮丽。她说:“我们常遗忘,我们是世上唯一在市内拥有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的国家。我在国外住久了会渴望看到我们的草木,这个感觉对我很重要,它就是新加坡的感觉。”
蔡汶霓觉得,本地当下的文创似乎局限在怀旧:“我们在探讨新加坡文创时该问,受众能在产品‘读到’当地人的文化思维,同时也延续我们曾经的工匠精神吗?这些产品不应该只是摆设品,也要有实用价值,让人从中理解新加坡人怎样生活。”
常驻新加坡的英国艺术家,艺名“Mojoko”的Steve Lawler,搜索新加坡六、七、八十年代电视周刊、影视时尚刊物和明信片上的图像,拼凑出一个热闹欢腾的《梦幻岛》拼贴画,制成纪念品。Steve说:“这是我给新加坡的一首赞歌——新加坡有着精彩丰富的视觉文化,每当别人跟我说新加坡无趣时,我就拿出这画作为我的回应。”
钟瑞玲过去三年持续受聘于马来语言理事会,为它们设计马来语言月(Bulan Bahasa)的海报。她说:“我很感激他们接纳我,放手让我一个华人设计师设计他们的海报。”
为保存本地工匠的精神,蔡汶霓近年连同首饰设计师光安由贵和艺术家辛晓昶,与70岁的汽车零件机床工匠余振康合作,透过他即将失传的技术来制造首饰、象棋、花瓶等。
纵然我们没有天然资源或生产设施,但余雅琳认为:“我们的文创仍能从国家历史发展的‘软件’出发,不管是语言、文化、食物、政治,还是国民行为和地理环境,都能作为我们设计的灵感和元素。”
在理事会指导下,她学会伊斯兰教禁止在艺术品呈现人的形象。因此,大多数从自然,如交织的花卉、树叶、藤蔓等取得设计灵感。钟瑞玲从马来刺绣(Tekat)获取灵感,将两种花卉造型的字体交织起来,设计出海报。最近为本地当代画家姚诗韵设计《墨契》美术书,钟瑞玲把画家一挥而就的一划以三面跨页呈现,表现水墨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