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区时望着天,望着眼前的绿荫,再看到夹在红砖小屋之间的荷花池,水面上的倒影解释了一切,是一潭诗情画意。在这个自然清幽的环境底下最好就是饮茶赏花;文化馆范围内种有超过千棵树木,当中有宫粉羊蹄甲、鸡蛋花、细叶榕,亦有芒果、杨桃、柚子等果树,在鸟语花香下泡壶茶非常写意。

饶宗颐亲选作品

文化馆环境带来的是文化气息,文化的深度则取决于展馆的内涵。下区的展馆除了介绍香港历史、展馆由来,更有饶宗颐的作品坐镇。这些作品均是饶宗颐生前到访展馆后亲自拣选的,能一睹国学大师的作品的机会难得。除了常设的展览,展馆中、下区亦不时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与活动,使市民大众能透过这个平台,得以传承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以及香港文化。

饶宗颐文化馆坐落于山岗之上,翠绿环抱。文化馆走香港较少见的园林式设计路线,花草树木占地七成,红砖白墙小屋穿插其中,清幽淡雅的环境是孕育文化的好地方。

为配合不同文化创意活动、艺文交流、教育课程及文化观光等多元活动,中区六座建筑物提供一系列场地设施,如演艺厅、展览馆、文化讲堂、咖啡店及餐厅等。

原来小屋上的白色油漆是当年医院为防潮而漆上,要把油漆抹去既花工夫又耗时,因此把上、中区的白墙保留下来。其实白墙灰瓦颇有小桥流水的古镇风味。个人很喜欢这里的白色墙身,而且树木繁多,当光线打在叶子而散落在墙上时,予人很纯洁的感觉,一深一浅,容易令人明白。偶尔去想,是什么东西令我们把事情弄得复杂化,还是,要重新认识及学习“简单”这两个字 。

文化馆见证历史

饶宗颐的国学,好遗憾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一路离开文化馆,我心想,今时今日谈文化,似乎只有饮食文化、旅游文化、衣着文化……真正喜欢文字的人不知有几个。时下的文字运用已经越来越泛滥、虚张声势与歌功颂德,无论是充满创造性的繁体字,或者曾经高尚优美的汉学,相信好快就会同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陌路人。

经朋友介绍,到位于香港荔枝角的饶宗颐文化馆,喝杯茶,看本书,看展览,在鸟语花香中过了半天。

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在过去逾一个世纪曾作多项用途,包括海关分厂、华工屯舍、检疫站、监狱、传染病医院和精神病疗养院等,见证历史和社会的转变。至2009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以香港文化传承为主题,将建筑群重新规划及改建为文化地标,于2012年活化成饶宗颐文化馆,展出国学大师的真迹及举办文化活动。尽管角色不同,它们以其独特的位置和建筑,担当特别的角色,以回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早闻国学大师饶宗颐大名,文化馆以大师命名实有文化承传之意。饶宗颐在去年2月6日辞世,享年101岁。饶宗颐不但是国学大师、东方学家、艺术家,书法、书画、诗词、古琴造诣亦极高,更是少有精通甲骨文及敦煌学的资深学者。

饶宗颐文化馆坐落于山岗之上,采园林式设计,翠绿环抱,清幽淡雅。展馆品都是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生前到访展馆后亲自拣选的。

饶宗颐文化馆分上中下三区。上区几间白色小屋是文化旅馆“翠雅山房”。翠雅山房由五座分别名为“琴、棋、诗、书、画”的双层建筑楼房所组成,房间采用古色古香的中式设计,房间简洁雅致。旅馆选址在一所文化馆之内,根据吸引力法则,到访的旅客相信都是喜欢文化的人,才会选择在一家隐身在荔枝角山之上,被繁花绿树、文化展馆围绕的旅馆。没有奢华的大堂、泳池、健身室,这里的旅客看来较喜欢在阳光底下谈笑风生,即使静静地坐看山下的风景亦悠闲自得。

历史悠久的建筑盛载着回忆,沉淀出韵味,文化馆的砖瓦亦如是,长方形金字斜顶的楼房是此地最好的历史见证:典雅红砖墙采用传统的英式砌法,屋顶则是中式的双层瓦顶设计,中西合璧的设计记下香港的一段殖民地历史。不过当时令我困惑的是,为何上、中区的双层小屋的墙身都是白色的?

园林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