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局年代登场
有一回,红山区里有好多户人家养鸡,整个组屋区里都有鸡踪,在屡劝不听,收效甚微的情形下,我们office组织一个operation(行动) ,全体职员出动,带着劳工,拿着大网,提着大篮子,走遍红山组屋区,见鸡就抓。一时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有什么事当面说
缤纷行业
隔壁咖啡店的跑堂,更是每天下午就进来拿订单,几杯咖啡几杯茶,有没有要面包的,都一一送上,十足甘榜精神。
一场行动过后,组屋区里平静下来,再也没有鸡踪,抓到的鸡都送到附近亨德申老人院。这样的实干,只有在管理层说了算的年代,才能做到。
我在1976年踏进建屋局大门,第一天在麦士威路报到后,被分配去中峇鲁的红山Area Office(地方办事处)。分局是座两房式租赁组屋楼下的商店,同一排的商店还有杂货店、咖啡店。
那年代,投诉没有那么多,办公室没有专职的柜台服务职员,也没有专职接听投诉电话的电话组。接收投诉的处理,都是我们维修组的同事轮流值勤,也一样把居民服务得很好,逢年过节,住在楼上的住户,还会把家里制作的糕饼,拿下来跟我们“财副”(福建话,办公室文员)分享。
说分局像是个家,因为同事们都在同一层楼。收钱的财务组,管车辆的停车组,组屋维修组,打理花花草草的园艺组,打扫组屋垃圾的清洁工作组,处理小贩事宜的小贩组,最角落是filing room,长官都在最里面的小房间里,大家每天来上班,每天都见面,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强得不得了。
Area Office年代,真是一段温馨的回忆,居民很少投诉,我们也很少写信,有什么事当面说,大多能够解决。
一个Area Office照顾一个组屋区的居民。我从1979年至1989年,是红山大牌87至90的财副。这四座一房式租赁组屋,总共1056户,每座楼下有六间商店,面包店、粿条店、印务公司、制衣厂、海事工程等。我每天出差,走访要走访的住户,就驻守在大牌88和大牌89之间的垃圾收集站,这里的小房间,是我办公的地方,也是居民有问题找我的地方,他们有看不懂的英文信,会拿来这里让我帮忙看。
分局像个家
那时没有市镇理事会,组屋区的里里外外,都由建屋局打理。我们这些维修组的财副,都有上天入地的十八般武艺,爬上屋顶检查电视天线,钻进阴沟找出是哪条管道阻塞。要协助居民解决家里维修的问题,又要确保走廊的灯、整座组屋的电梯、自来水箱都操作正常,安然无恙,居民都住得开心。每天的工作都忙忙碌碌,解决了问题,大家都开开心心。
一路走来,不管是简陋的Area Office,还是设备齐全,富丽堂皇的Branch Office ,建屋局肩负的使命始终如一:为新加坡人民提供遮风挡雨,品质优良的好住所。我啊,跟随41年,与有荣焉。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文件全用笔写记录,居民要见长官,就坐在长官房间门口的长椅等候。长官要传见我们这些小职员,就打intercom 出来,分局像一个家,居民来分局像来串门。
Area Office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与时并进的管理时代开始后,终于走入历史。1986年,区办事处:红山、中峇鲁、亨德申、河水山、直落布兰雅、合并成一所分局,Branch Office(分局)的年代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