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

林福生的摄影作品曾多次刊登在报纸上,他因为长年“跟拍”,所以总能将“隔代”的照片排列在一起,组成几代同堂,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个区域,其外观和功能演变,的确带有鲜明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他说照片自己就会说话,就会讲故事。

“我拍这些照片,是想做历史的见证人,让后代人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这些街景实实在在存在过。”林福生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新加坡人,老实说对这些老街景、老建筑物有感情,是我们的青春回忆。”

改变就是在人们没什么意识、没什么心理准备的时候,不期然发生,甚至猝不及防;更因为城市生活繁忙,节奏快速,有的改变几乎不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印记,久而久之,一些事物就会被遗忘。对年轻人来说,已无所谓改变,因为他们可能第一次看到或经过一些地方时,那里早已没了往日的影迹。

林福生驾德士至今已有33年,自20多年前开始对摄影感兴趣,是因为觉得驾德士时频频被新加坡优美的风景吸引,于是立志专门拍摄景观。“我没有受过正统的摄影训练,全都靠自修。”

林福生通常从报章上获知街区改建、建筑物拆除或翻修的消息,有的时候他也会自己“预估”,比如拍的大巴窑七巷的菜市场。他觉得搞不好过两三年后,这个菜市场会不见,以后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菜市场”是什么。

被优美风景吸引

林福生除了自己拍摄,也组织别的摄影同好,一起记录新加坡。

林福生和摄影小组成员们因街景照片为本地历史写下重要一笔,去年百盛艺术节(PAssionArts Festival)举办的国庆摄影展览,主办单位收到超过700名本地居民拍摄的2000余幅新加坡街景照片参加征件,这些照片均被存入国家档案馆,其中110名居民的260幅作品获选,得以在国庆摄影展上展出——林福生就有14幅作品参展。

“我会继续拍下去,为新加坡做记录。”林福生说。

在他看来,改变得太快、发展得太快,并非任何情况下都是好事。“我们还是要尽量保住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和风貌,至少要给现在的年轻人或子孙后代看到,我们的先人是付出怎样的努力,将新加坡一步步建设成现在的模样。人总是这样,一件东西不见了才觉得可惜,但可惜也没用,失去了就是找不回来的。”

“新加坡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变化,而且变化很大;我开德士,每次开的时候东看西看,如果我预计哪些地方将发生改变,我放工后就会拿起相机去拍。”林福生(65岁)的身份除了是兼职德士师傅,也是专门拍新加坡街景的业余摄影师,尤其爱拍即将拆除的建筑物或发生改变的街区景观。

林福生说,例如大巴窑东的这个蔬菜批发市场,很多本地人也知其存在,但是不会刻意去拍去记录。

林福生说,要组织摄影小组就要与众不同,他不想把摄影小组做成俱乐部的形态。因摄影俱乐部很容易走上对高科技相机的追逐,他想要做的,是一个任何人用任何相机都可以加入的摄影小组。“手机也可以拍啊,不一定要用高级相机,只有摄影器材简易化,才可以吸引大众加入。”

位于大巴窑东的批发性质菜市场,只有晚上才开放,“变身”成菜市场,白天是公路,晚上10点过后封起来,供菜贩卖菜,开到清晨七点。“晚上那条路用不到,因为是一条‘死路’。以前菜贩生意很旺的时候,整条路满满的。我去拍的时候,是晚上10点,一直在那边等;凌晨两点多的时候,有菜贩跟我说,人流已经差不多就这样,我才赶快拍下这组照片。”

林福生说:“我拍这些照片,是想做历史的见证人,让后代人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

不认同摄影是年轻人才能玩的兴趣,他说自己虽是阿伯,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兴趣一点也不必年轻人少,很多新的摄影窍门是从网上学到的。“艺术也是一样,艺术也是属于老年人的,再怎么说艺术是培养我们生活上的情调,尤其是老年人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作品更有意思。”

这个摄影小组在林福生的主导下,定期拉队集体拍摄,定期开分享会。

差不多六年前他组织摄影小组,现在整个小组有约30人。

从报章获得消息

65岁的兼职德士师傅林福生,也是专门拍新加坡街景的业余摄影师,尤其爱拍即将拆除的建筑物或发生改变的街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