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在经禧路,从海南一街到经禧路,好远啊,每天一大清早,天未亮便在家门口等校车。
那年10岁,住在海南一街,进启发读小学四年级。一二年级是在圣功小学,学校在海南一街,我家的隔壁。
师生合作
送给学校的贝壳还在
几天后作文发回来,我的那篇作文还在杨老师手上,原来他要在班上公开念出,在念之前,他说:“这篇《班上同学速描》,讲的是真话,同学的优点和缺点都写出来,被写到缺点的同学,希望你们有则改之,不要生气。”
30多年前的一个早上,我特地走上经禧路的那个山岗。山岗依旧,但学校人去楼空,启发巳搬去西海岸,成了政府学校。启发校址,已变成一座座公寓。
缤纷校园
从办公室出来,前面是个大草场,草场上的梦生亭还在。“梦生”是学校的董事张梦生,也是那时的风云人物。我们小六毕业那年,便是在这个梦生亭前面大合照。
还有一位谭显灼老师,五年级教我华文,那时他刚高中毕业,教两年书便去读南大。谭老师的文笔好,我在报馆做事时,他帮我们写一个半版的专栏 ,有一段时间刚好我编,师生几十年又见面,格外开心。记忆里,谭老师教书时,常手捧课本,把书里的句子,一字字念出来,念得很生动。两个手指头,还发出“嘀嘀”的节奏声,这是他教书的特色。
记得快毕业那年,杨慰然老师出两个作文题,要我们选其一来写,其中一个是《班上同学速描》,要写出对班上30多位同学的印象。我不知好歹,选了这个题目,把班上30多个同学,一个个“速描”,其中几个印象不大好的,也照实写出。
经禧路一带,住很多海南人和潮州人,为了上学方便,启发的学生很多是海南人和潮州人。有一次上早操,校长廖一平训话时说,启发的海南和潮州学生越来越多,客家同学回家要告诉父母,请把孩子送来启发读书。
下课钟响,老师离开课堂。我担心那几个同学来找麻烦。果然,他们来了,想不到是来和我握手的,我顿时松了一口气。毕业在即,同窗多年,不管平时印象好或坏,大家心里都有一分同学情。我到现在,还在怀念那几个同学。
山岗上的最后一任校长蓝燮干专程回来,交给我一些启发的历史资料。蓝校长带我进办公室,我无意间发现一个沾滿尘埃的橱子里,还保留着我当年送给学校的大贝壳。我童年在樟宜海滨捡到的贝壳,还收藏在母校的橱子里。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启发学校1906年创办,校址在陆佑街,后来搬去北京街,还在马来街办分校,经禧路山岗上的启发是1947年才搬去的。
我家附近有海南人办的醒华学校,而启发是茶阳会馆客家人的学校。父亲舍近就远,大概是有很多亲友住在经禧路,他们的孩子都在启发念书。
速描班上同学
启发那时有师长的宿舍,快毕业的前几天,我们几个同学,拿着师长赠言的小册子,到宿舍请校长和老师题字留念。廖校长拿起毛笔,送我几个字:“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区区八个字,我至今未忘。
启发学校是我的母校,我进启发是在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