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旧时,得知小学同窗多数从事餐饮业或零售业,有一些是船厂的技术工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斗,成就一番事业,我们的班长便是最好的例子,他是某大企业的执行董事。

当年的校董陈开昌、陈传义、许振江、胡丙丁、黎家澜和林日等,都是村里赫赫有名的乡贤。黎家澜是村里的木匠与承包商,戏台和课室都是由他承建的。

那天心血来潮,车子驶进明才园(Binjai Park)约一公里,左转进入惹兰甘榜彰德(Jalan Kampong Chantek),看到山村的重要地标——两条白色大水管,便到达昔日生活过的美丽山村——甘榜彰德。

1960年读五年级时,级任是张超崖老师。他是位可敬的老师,我最喜欢上他的科学课。与他联系后,得知他总共在校服务22年。曾广屏校长退休之后由李建雄校长接任。李校长离职后,张老师于1969年4月22日接任校长,一直到1979年1月1日学校关闭为止。

2011年底与张超涯老师、陈继鉴老师,以及12名小学校友聚餐。那是自1961年小学毕业后,师生首次再聚。老同学见面,不胜唏嘘,岁月催人老嘛!只有两位老师像长青树一样,一点都不老。

回到母校校址,缓缓走上昔日曾留下无数足迹的小山坡,一堆记忆像潮水般在脑海涌现。依稀记得学校是亚答叶盖成的木板屋,台阶上有两间课室,戏台上也有两间课室,台阶下有办公室和宿舍。如今戏台不见了,校舍消失了,再也寻不到曾经书声琅琅的简陋课室。

1973年离开山村后,我完全不知道母校的发展情况。张老师说戏台后面新建两间课室和一间办公室,屋顶是石灰瓦,新课室建成后,戏台上的那两个课室便归还给庙宇。新的两间课室加上旧的两间,共四间,上下午可开八班,学生多达200人。

维持43年

50年后师生再聚

在网上浏览《消失的华校》,见母校“益群学校”被列入史册中,但是母校的点滴完全没有记录,心有戚戚焉。

1945年建校

互信互重相帮助,努力前程,求学问益人群。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益群学校校董黎家澜的女儿黎修敏,聊起益群学校,她竟有从她三哥那儿弄来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那是1960年学校庆祝16周年校庆时全体董事、老师和同学的大合照。由照片说明可推算,建校年份为1945年。

这些资料可能是某位校董给海南省亲人写信时透露的,或者是同乡回海南省探亲时和亲人谈起的,弥足珍贵。

问过人不知道公立益群学校建校历史。上网查找,竟然在海南历史文化网找到有关花旗山海南村和益群学校的宝贵资料:“抗战结束的时候,新加坡的花旗山居住着80多户人家,98%是琼侨,当地人都称之为海南村……1946年,海南村办起一所益群学校。”

那时候我们住的地方也叫花旗山,以海南人居多,还有少数福建人。村里有一间庙“龙显山宫”。庙正对面有一个永久性的戏台,每年都上演酬神戏。那戏台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很难忘的,五六年级的学生都在那里上课。戏台上的那两间课室只用三合板隔开来,发生过的趣事还历历在目。

学校举行文娱晚会,我们在戏台上表演土风舞,穿着借来的舞蹈服装,既兴奋又好玩,最喜欢儿童歌舞剧《喜鹊与小孩》,至今还记得歌词呢。

益群学校消失了,记忆的钟声还在响,点点滴滴的往事还留在心头,写不完,也道不尽。

好景不长,70年代末期华校生锐减,只剩下六班,每班的人数不多,不得已只好向教育部申请停办。停办后九位教师被派到住家附近的政府学校,学生则被派到他们选择的学校。

想起校歌,却找不到歌词,依稀记得最后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