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艺坛术语来说,驰骋影坛、粤剧舞台和粤语话剧数十年的罗品超,可以说是一颗“天王巨星”。1933年至1941年,他常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各地演出粤剧,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他常参加星华筹赈会的演出筹款,也参加卖花筹款队伍,1939年他当选为八和总理。上世纪50年代,罗品超回广州,1997年他已85岁,还来新参加演出。他于2010年在广州辞世,终年99岁。

今年新加坡八和会馆(简称“八和”)160岁了,由地方戏曲的戏班人组织的团体当中,八和会馆是历史最悠久的。今天,职业的粤剧戏班已经没落,由于八和勇于转型,成为喜爱粤剧人士的大家庭,因而能够持续至今。

(请注明:投稿《早报·缤纷》)

在地方戏曲当中,粤剧是最早南来的剧种。光绪十三年(1887)李钟珏南游新加坡,撰写《新加坡风土记》写着:“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其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间有演闽剧、潮剧……”,由此可见,1887年粤剧已是本地热闹的剧种。

咸丰四年(1854)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参加太平天国起义,与清廷对抗了七年,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于粤剧伶人,烧毁琼花会馆,禁止粤剧演出。光绪初年(1875)邝新华等在广州先成立吉庆公所,后设立八和会馆,把粤剧界人士重新组织起来。

缤纷戏曲

《早报·缤纷》稿约

几乎所有的粤剧红伶如靓元亨、肖丽章、陈非侬(陈宝珠之父)、马师曾、梁醒波、罗品超、白驹荣(白雪仙之父)、薛觉先、文觉非等红伶,都曾来新加坡演戏,他们都曾拜会八和会馆。其中罗品超还担任过八和的总理(主席)。

追本溯源,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粤剧伶人就随着庞大的劳动队伍南来谋生,1857年新加坡的粤剧伶人成立梨园堂。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更多粤剧伶人为了逃避追杀南来,到了1890年殖民地政府通令所有团体一律须注册,梨园堂顺应中国的八和会馆的名称,易名为新加坡八和会馆。今天世界各地的粤剧界人士的组织多数称八和会馆。

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是粤剧的鼎盛时期,戏院街(即士敏街)的梨春园,余东璇街(旧称哇央街,即演戏的街道)的庆维新与庆升平戏院,是演出粤剧的大本营。接着,粤剧的大本营转移到大世界、新世界及快乐世界(后易名繁华世界)三个游艺场内的戏院。

为何称“八和”?原来在八和会馆成立之前,戏班中人已经根据职务、角色组成八个单位,这八个单位是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及普和堂。

目前八和最资深的会员是自称“百岁老人”(90余岁)的邵振寰,他曾是红遍新马港数十年的文武生,今年9月17日晚上,他在八和160周年演出,以矫健的台步出场,站立演唱《白杨塚下一凡僧》,象征八和是一棵健壮的苍松,迎风屹立。

来稿请电邮至:zbnow@sph.com.sg

“八和”来源

八个单位联合组成一个总会,定名为“八和会馆”,即大家联合起来和谐共处的意思。

粤剧最早南来

八和会馆照片

兆和堂是公脚、小生、总生、正生、大花面的组合。庆和堂是二花面、六分的组合。福和堂是花旦、武旦、艳旦的组合。新和堂是男丑、女丑的组合。永和堂是小武、武生的组合。德和堂是五军虎、打武家(即龙虎武师)的组合。慎和堂是负责接戏、订立合同、接收定款的司理或经理的组合。普和堂是音乐人员(统称棚面)的组合。

在中国,粤剧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早在清朝雍正年间(1723至1727年),粤剧伶人(即艺人)在张五的领导下,在佛山设立琼花会馆,作为联络粤剧伶人的组织,那是粤剧界人士最早的行业团体。

1906年八和会员99人,在粤剧戏班鼎盛时期它的会员更多。上世纪60年代之后,粤剧戏班式微,粤剧几乎依赖业余团体支撑,戏班人逐渐减少,且趋向老化。于是八和开放门户,吸纳业余粤剧爱好者入会,推选非戏班人为理事,业余粤剧表演艺术家胡桂馨2000年起担任八和主席至今,理事当中也多数是业余团体的粤剧界人士。

吸纳业余粤剧爱好者入会

缤纷人生需要各种彩笔谱写。城市生活、文史探索、行业见闻、职场生涯、饮食文化、语言趋势、个人收藏等文章皆欢迎。来稿字数介于800-2000字,并附jpg格式图片;文末注明个人联系资料,包括中英文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