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毫不留情地飞逝,书写着人世的沧桑;学生们心里的怀念与感恩,却始终连绵不断,不会消逝。

年度聚会回忆甘甜

这个乡村民办小学,曾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才。1977年,这所学校走入历史,让位给快速公路的建造。

在一切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别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就连抬头看看蓝天上漂浮着的白云,低头看看路边参差不齐却毅然绽放着星星点点小花的野草,去感受生命的美好,都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然而,晚宴筹委会能排除万难,一一联系阔别了几十年的校友,让他们能再聚一堂,这种怀旧和传承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一名在音乐领域里得奖无数的校友,笑容满面地走过来,握着我的手说:“老师,我的第一个奖是您给我的。”简单的一句话,却深深地触动着老师的心。在成功的顶峰上,还记得小学时期的第一个奖;想不到一个不起眼的奖励,竟然成了追求梦想的原动力。鼓励与赞赏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

陆续到来的校友,都已为人父母,有的甚至已经做了祖父母。不过,当他们见到当年的老师,都无一不惊喜地叫着:“老师!老师!”那一声声老师,饱含着多少欢喜与兴奋。

离开农民公学已经40年了,从教育岗位退下也有20年了。退休后,为了兴趣,还是不断与教育孩子的事业有所接触。如今,回首望去,一路上桃李各成荫,令人倍感欣慰。

战后由村民创办

40年代中期战后的新加坡,百废待兴,很多人住在乡村地带。那时村民友爱地生活在一起,无私地分享劳动成果,处处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乡村情谊。每当有人提出有利于乡村建设的建议,总是一呼百应,村民只要有钱,不管钱有多少;只要有力,不管力量大小,都会无私地为乡村的福利付出。于是一所所民办华文小学,在岛国各个乡村地区接二连三地建设起来。

(作者为退休教师)

记得有一名校友走过来,轻轻地说:“老师,记得我是谁吗?以前,您常骑着脚踏车载我回家呢。”我端详着他,哈!记起来了,坐在脚踏车后面的那个小不点,就是眼前这位成熟稳重的中年人。

久别重逢的喜悦,有的表现得奔放,有的显得含蓄。有的伸出双手说:“老师,我要拥抱您!”——温暖的拥抱,传送的是暖暖的爱;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华文学校曾是吾城一道美丽风景。如今景虽消逝,倩影犹在。

老师付出的点点滴滴,是那么扎实地、满满地装载在学生的脑海里,几十年后再相见,还是那么冰心一片。这份回忆的甘甜,可是老师与学生心灵里共同拥有的宝藏啊!

曾经身为人师,今年已逾80岁的我,听着这些40多年未曾见面的学生的肺腑之言,看到他们流露出来的感情,还是那么纯真,那么朴实,怎能叫人不感动呢!

坐落在樟宜十英里的三百依葛村的农民公学,就是这样一所乡村民办小学,创立于1946年,由当时定居于该村的华族移民所创办的。

一名现年近60岁的校友,一到会场就激动地说:“老师,我们很感谢办校的先辈们;也很怀念不辞辛劳到乡村来教书的老师们!如果不是你们那一颗为乡村孩子扫除文盲的爱心与决心,我们这些山芭里的孩子,今天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农民公学是一所乡村民办小学,创建于战后1946年,由当时居住在樟宜十英里的三百依葛村的华族村民共同创办。该校于1977年停办,让路给国家公路建设。自2010年起,该校校友发起“农民公学校友师生新年团拜”聚会,迄今进入第八个年头。对曾在农民公学教书的作者而言,这一年一度的聚会,不是普通的聚首晚宴,而是丰盛的心灵飨宴。

农民公学停办至今,已经40年了。2010年,由50年代校友王新民同学发起的一年一度农民公学校友师生新年团拜聚会,迄今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了,参与的校友一年比一年多。

每一年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千禧楼宴会大厅,总是洋溢着欢乐与温馨,会场上500多位宾客,人人沉浸在一股暖流中。这股暖流,源自2010年第一届农民公学校友与老师的聚会。

那个时候,学校用地是村民捐出来的,校舍则是就地取材,设备简陋,师资更是缺乏。虽然困难重重,可是那为下一代扎根的信念,却坚定不移;传承母族文化的精神,更是光辉照人。

70年代走入历史

每一次聚会,宴席还没开始,师生欢喜相聚和热情交流,让每个参与的人心灵充实饱满。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聚首晚宴,而是丰盛的心灵飨宴啊!

有的脸上挂着纯纯的笑容,对着老师一面唱起儿时学过的一首儿歌,一面说:“老师,还记得吗?老师,还记得吗?”——那闪烁着快乐光芒的眼神里,述说着无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