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共同回顾母校走过的路,意义深远。而如何让同学们认识母校的历史,让历史教育成为人格教育的组成部分,则值得关注与深思。

成就“浴火重生”典范

今年3月8日是南侨中学创校70周年校庆日,此文乃作者为纪念母校创校70周年而作。《现在·缤纷》征得作者与南侨校友会特刊编委会的首肯刊出此文,借此带读者回顾南侨中学70载薪火相传的壮丽历程。

(1961-1966/文科班)

然而,整个华校前景已不容乐观,1970年代后小学一年级新生人数跌势凌厉。1978年,教育部为了保存一些优秀的华校,于是设立“辅助华文中学特别计划”,选择九所华校作为特选中学。南侨女子中学原本被列入候选名单内,不料最终落选,导致新生人数与素质急速下降。1980年代初,像其他非特选学校,母校奉命落实英语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的教学政策,华校的特质已层层剥落。1984年,为了补充生源,母校开始招收男生,校名也不得不更动,“南侨中学” 遂取代了“南侨女子中学”。

对一个人来说,七十是高龄,但对一所学校而言,七十还很年轻。母校七十年的历史当然不算深厚,但它生动地诉说了先贤创校、社团办学、校长治校、老师育才、校友报恩等一则则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一所学校珍贵遗产和优良传统之缔造与养成。已卸任的王建春校长曾说过:“2005年初到校,我感觉到南侨有历史、有传统、有社区支持,还有会馆支持,这些客观条件都是优势,尽量发挥的话,学校可以办得更好。” 过往的积累,不仅支撑母校渡过难关,还推动母校向前迈进。

为了应付需求,福建会馆于1976年还增建校舍至五层楼高。1974年,我婚后住进金炎路的远东大厦,与母校为邻,不时感受到校园内外的热闹气氛。1988年,我儿子也报读母校小学部,两年后因为搬家才转到爱同小学。

“情系南侨:回家来坐坐”

世纪之交,母校经历了挫折、绝望、奋战、重生,成就了教育史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典范。火凤凰的故事,为母校的史册增添了璀璨的一页,不仅丰富学校的历史资源,也使学校的历史得以延伸。

校友茶叙于3月11日星期六下午1时30分至5时,在南侨中学盛港安谷连路20号校园举行,以庆祝创校70周年。

不幸的是,新加坡华校的发展一波三折。多少华校生,经常悲叹母校的消失或变质,其中或遭关闭,或被合并,或已改名…… 在华校挣扎求存的岁月里,南侨女子中学也经历了寒风酷雪,在教育政策频频更改和人口结构迅速变动之下一再受创。其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1978年由于没能被纳入教育部的特别辅助计划,学校形象和新生素质大受影响;最大的危机则是1990年代遭遇市区人口迁移的牵连,学校因为学生人数锐减而面临关闭的厄运。

南侨校友

华校倩影

时光荏苒,转眼我离开南侨女子中学已足足半个世纪。母校于1947年由福建会馆开办,今年适值创校七十周年。在这意义深长的历史时刻,我欣然答应同届刘培芳同学,为南侨校友会出版的纪念特刊撰文。

1961至1966年,我在南侨女子中学修读初中和高中的课程。1965年,母校重建,经历了一次校舍迁移,从里峇峇利的金炎路搬到基里玛路。我于是在两处校园里留下少年求学的足迹。

经过几番周旋,福建会馆最终接受政府的建议与赔偿,以金炎路校址交换盛港两块地段。2001年1月,母校迁至盛港新镇安谷通道,并分为南侨中学和南侨小学。

电话:64897307;

98521577;96804602

搬迁之后,南侨中学和南侨小学的发展振奋人心。南侨小学第一年的小一收生就有440人,不少家长还是慕名而来。南侨中学在几位校长的领导下表现不俗,尤其是王建春校长时期(2004-2010),学生成绩更是突飞猛进。2005年第一批毕业生的会考成绩在全国排名榜上属于第九等,2010年则升至第一等,同年学校获选为新加坡第11所特选中学。2012年,南侨中学隆重迎接特选中学新身份,并推出双文化旗舰课程,“发扬中华文化”不再是校歌里的空唱。

短短二十年,南侨女子中学经历了校舍的重建与扩建,学生人数的剧增与锐减,中学部的变质与改名。母校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与特色,前景一片苍茫,校歌里一再重复的“发扬中华文化”愿景,成了痴人说梦。儿子就读母校小学部那两年,我体验了校园内环境的冷清和士气的低落。

转眼来到1990年代,随着市区人口的迁移,学生人数进一步锐减。1999年,母校已濒临学生断源的绝境,搬迁成为救校的唯一途径。当时,教育部与福建会馆为了金炎路校址的归属,迟迟无法达致协议。鉴于情况紧迫,南侨校友会遂展开保校行动,代表们拜会福建会馆主席黄祖耀先生和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先生,召开会员大会和记者会,致函教育部长,在报章刊登系列校友文章等。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各大报章纷纷登载南侨去留的新闻和言论。

作为一名历史工作者,我习惯性地选择了回顾往昔的方式。我是华校生,回望个人的求学历程,一直是心怀感激。除了感激校长与师长的栽培,也感激创校先贤与办校人士的努力。百多年来,不少华商领导华人社团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出钱出力。众所周知,福建会馆除了开办南侨女子中学,还建立五所小学(道南、爱同、崇福、南侨和光华),1950年代更创办南洋大学。我何其幸福!到了入学年龄,前辈们已为我铺设了一条求学道路 —— 从爱同小学到南侨女子中学,再从南侨女子中学到南洋大学。

华校发展一波三折

1960年代初,华校衰退迹象虽已显露,有心人仍然抱持希望。1965年,福建会馆斥资200万元在金炎路重建南侨女子中学。1969年,设备先进的新校舍落成,开幕礼上教育部长却宣布往后高中部将由初级学院接办。虽然如此,1970年代母校的发展还是令人鼓舞的,1974年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学部和小学部学生人数共计2700人,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