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福州后到北京燕京大学念书,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1931年他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后,继续深造,成了当时连氏宗乡首名大学硕士生。

有人说在诗词中说得最多的地方是故乡,出现最多的人物是故人。

父亲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是从霞浦到福州英华斋念书,以加强现代科学知识及英文的基础。由于福州英华斋的关系,父亲被保送到北京燕京大学念书。

父亲是个爱国的传统文人,但是生不逢时。根据他的自传,他是“凭个人及少数朋友的力量,从福建的一个乡下跑出来读书,希望‘学成’之后,替国家、替社会、替人类做一点事情。可是从三十到四十岁这一段最宝贵的十年间,却整天在逃难中度过了”。

我们这次回到父亲的故乡,第一就是访问他启蒙的学校。这是在穆阳的小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因为我的祖父曾被聘请到该校教书,当时父亲六岁。祖父就为了教育父亲,把他带在身边,进了这学校。

连士升是本地著名报人及资深作家,1973年去世。2016年年末,连士升后人到中国福建的福安、穆阳、霞浦、福州等地寻找父亲青少年时代所走过的路,并到福安秦溪连氏先祠祭祖。作者连亮思医生是连士升儿子,在此撰文回溯父亲来新加坡之前的成长足印。

父亲连士升是个文人,也有着一般文人思乡的情怀。从小我们兄弟姐妹们就知道我们的祖籍是福建省北部离开福州不远的一个贫困的乡镇叫福安县。

1973 年,父亲刚退休不久,就到中国旅游,探望在北京多年不见的大姐,并计划回到家乡探亲。可是当时交通还是不方便,再加上两岸局势还是紧张,回乡的梦想不能成真。带着遗憾,从故乡回新后,两个星期就因病入院,并在不久就离开世间。

我们兄弟姐妹们都差不多在这期间出生的。父亲爱国的抱负,可以从他为我们子女的名字多以纪念政治家为名看出。事实上,根据资料,父亲在北京念大学时候,曾经跟一批进步同学回到家乡活动。

随后负责人带我们到福建师范大学附中,由前任校长冯玮先生亲自接待我们。学校有一间资料室,存有建校至今的学生资料。冯校长文质彬彬,富有学者的风范。我们看到了父亲名字在当时毕业记录,写的是1928年。多年的隔膜,冯校长对海外毕业生的成就没有任何头绪。他要求我们把父亲在海外的工作介绍给他。我们也带了父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套《连士升文集》送给学校。

父亲虽然深深的爱着他的故乡,但是他却不让故乡成为他的绊脚石。他的志向与命运让他一步一步的远离他的家乡。他一生的命运,又如一个在迷宫里的人,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要走出迷宫,谈何容易。每一个交叉路口所做的决定,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甚至他的下一代。

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父亲虽然最终没有回到故乡,还好有我们子女、孙辈,了了父亲的心愿,回到他的故居和祖先的祠堂寻根及祭拜。我想父亲在天之灵,一定感到快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起了极大的变化。在这期间,父亲曾多次想法子回到中国定居,但是经过细心观察,特别是在40年代他的孩子一个个出生了,他知道他没法子在那样动乱的地方养活我们一家大大小小十口人,最后只有选择居住在海外,在鱼米之乡的越南。

在那种贫困的环境下,一般人有三条路选择:一是到商店做学徒,二是到私塾读几年书做个郎中,三是下南洋谋生。父亲的志向是升学、读书和做学问,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做大事,而非做大官。

故乡

活到这个年纪,我们不能不相信命运。

五六十年代,父亲定居新加坡。父亲就靠着一只钢笔,坚强的意志,养活了我们一家人。这期间,他思念故乡,定期救济远在家乡的亲戚。在那饥荒的年代,如给亲人雪中送炭。

我们参观了福安的连氏祠堂,祝贺父亲的牌匾高高地挂在正中。想到父亲一路走过的路,的确是千辛万苦,得来非常不容易。我们做他子女的也沾了不少他的光芒。

在北京的10年生活是父亲最写意的日子。然而七七事变打乱了父亲的计划,开始了他的逃难生涯。先是到香港,然后到越南,最后才定居在新加坡。每一步都可以有不同的结局。

父亲在1952年出版的自传《回首四十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到“可爱的故乡”。父亲提到虽然故乡之有它的贫穷、落后和简陋,但他说:“故乡自有故乡的好处,我爱它,我想它,好像我永远纪念我的已故的慈祥和蔼的母亲一样”。书中他提到遗憾的是不能回去故乡重游。

由于这个决定,父亲在几个亲友的帮助下,终于能够到霞浦念中学,因为当时的福安没有中学。父亲半工读完成了他的中学教育。我们这次到霞浦寻找当时父亲念过的中学,但是已经不存在了。正应验沧海桑田这句话。

命运

(作者为妇产专科医生)

多年来,完成父亲回乡的愿望一直围绕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心中。趁着大家还能走动的时候,我们在去年12月上旬直飞福州,次日抵达福安,追寻父亲的少年足迹。

这是父亲的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如果祖父不是出生于书香之家,家里又有些田地,也许父亲就会务农为业。当然那也不是一件坏事。然而祖父在父亲7岁那年去世,父亲只好回到福安念私塾和念完他的小学。也就在他小学毕业时,母亲也去世了。父亲又得面临人生的抉择。

几年前我到福建旅行,特地安排到英华斋参观。学校面临一条河流,那时已经成为福州英华英语学校。进入校门,可以看到四层楼的校舍,一边的山坡写着英华斋的校训——“尔乃世之光”五个大字。这次回去相隔不到七八年,该建筑已经被拆除。还好校舍的后山超过一百多年的旧建筑物,如图书馆及旧教堂,还被保留,现在那里已成了福州高级中学。

在我们小的时候,刚刚学会认字,父亲就会教我们背唐诗。李白《静夜思》的“低头思故乡”,王维《杂诗》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及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父亲让我们把这几首诗背得滚瓜烂熟,多少也反映父亲内心深处对他的出生地的思念。

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