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老更希望孩子都能够“继承”父志,能好好阅读这些书本,增加学识,吸取智慧。但那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当今社会大环境改变了,子女们都接受英文教育,华文学得不好,能够认识书中的华文字,已经算是不错了,更别说读懂书本要传达的寓意及思想。

我觉得,不如趁着人还在世时,想办法为藏书找归宿,不要给自己的后辈制造麻烦。想想看,那么多的藏书,究竟一年有多少次,有多少本书,拿过出来阅读,还不是被搁置在书架上染尘埃,满足一己的占有欲,收藏癖!

最近报载今古书画店结束营业,将书店的各类书籍及刊物5万多册,捐赠给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相信老板饶氏兄弟,书店老主顾,文史友人,会为这些珍贵书籍找到好归宿而深感欣慰。

北宋名相司马光(1019-1086)早就明白他将会面对的困境,所以他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 而且,既要阅读当代的著作,又要去读父辈年代的文献,如何应付得了?屋里无处藏书,脑袋也难以容纳得下,真的“叫孩子太沉重”!结果很多藏书最后的命运就是被当做废纸,卖给收旧破废的,甚至拍卖、丢弃掉!

好些非常爱书的年长朋友,藏有大量的华文书籍,汗牛充栋,可以说是穷其一生的收藏。他们面对的问题是:待百年归老后,藏书将何去何从? 这些书本占据屋里不少空间,达到无处容“书”的地步。书本和它的主人相伴数十载,有了感情,对他们来说,是一笔“文化遗产”。

儿女是合法遗产承受人,父母的藏书也属于遗产。当然,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都能够承受保存及处理他们的藏书。

有人把他数千册书本,赠送给图书馆。虽然心有万分不舍,还是觉得很放心。他很幽默地比喻藏书是待嫁的心肝女儿,最大愿望是能够为女儿找到好归宿—— 一个爱她、保护她,不糟蹋她、抛弃她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