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作业越来越多,补习班越来越多。没了思考的时间,闲暇的时间,睡眠的时间。读书变得是一件枯燥的事,一旦离开学校后,对读书充满了厌恶感。家长也是受害者,赚的钱都花在补习费,周末都耗在补习班,亲子关系隔着太多作业和课外学习,孩子最终也没比原来好。
这种剧场效应就形成了所谓的怕输行为。我们的教育环境就是这种剧场效应的体现。某些学校安排假期补课,其他学校也安排假期补课,某些家长安排补习,其他家长也觉得不补不行。大家都觉得累,但谁都身不由己,不得不随波逐流。这种教育生态滋长了随波逐流精神。
据说新加坡还有个著名的“怕输父母网”,专门讨论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和教育,从争取进入到最好的幼儿园,到父母做义工排队挤入名校小学,到报考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各种各样应付各级考试的招数,应有尽有。这让我想起了“剧场效应”。
前不久看到一篇有关新加坡2018年度社会价值观调查报告,“怕输”再次被选为最能贴切形容新加坡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榜首。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媒体过于渲染这个词,怕输行为并不是新加坡独有,许多国家城市,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香港,也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力争上游,父母都希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们不落人后。
老师们也很累,改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一心一意希望学生考到更好的成绩。道德思想,人格发展,自我认知,都已经不是教育的重点。
在任何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都难免会有怕输行为,只是我们用了一个福建方言kiasu去表述了这个行为,比较抓眼球,显得它“很新加坡”。
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或演唱会,本来每个人都有座位,每个人都能看到台上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但他影响了周围看表演的人,别人劝他坐下,他不理,因为他可能个子较矮小,坐下来看不清楚。周围的人为了也能看到,也陆续的站起来,站着确实比较能看得清楚,于是,越来越多人站起来看,最后全场都从坐着看变成站着看;等到大家都站着看,所有人看的效果又变成一样了。但站着比坐着肯定更累了,效果还没比原来坐着的好。然后,可能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然后,所有的人又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所有人都为了这种剧场效应,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但得到的效果和原来的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差的效果。最终大家都觉得很累,成本也更高。悲哀的是尽管如此,但不会有任何人会选择坐下来,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什么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