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广州省城,面积只有5.24平方公里,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的广东顺德杏坛镇逢简村,被人看作是文教不发达,穷乡僻壤的地方。
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人有成就,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不忘饮水思源,要在家乡修建祠堂,纪念与祭祀先祖。所知道逢简曾有78座祠堂(现存19座)。那里著名的祠堂有建于永乐年间,已有600年历史,人称“第一祠堂”的刘氏大宗祠。其他有梁氏大宗祠,以及纪念逢简人宋朝进士李仕修(1174-1259)的“宋参政李公祠”等。李仕修对逢简的贡献很大,他原来在粤北南雄居住,后来南迁隐居逢简。由于逢简河涌宽阔不过十来二十米,要从此岸到对面上岸,费时不便。故此李仕修斥资修建了五座石桥。后来在河涌上亦建起30多道桥梁,为商贸带来很大便利。建于宋朝宝庆年间的祠堂就坐落在他主修的明远桥附近,连同巨济桥,都是逢简最珍贵的古建筑。李公为逢简的繁荣做出贡献,居功至伟。
虽然逢简有水乡之称,到来游人不多,也不会对逢简有多大的期望。但是,短短数小时的游览之后,我们对逢简有深一层的认识,对它的印象完全改观,刮目相看。那可是一趟不平凡逢简历史文化之行。
除此之外,逢简的古民居、古树、古道、庙宇、桥梁,是集中大量宋、明、清古代建筑风格的古村落,逢简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博物馆,也是岭南的珍贵文化遗产。
我们走到巨济桥,看到崭新的进士牌坊,那是表彰历代考取功名的乡贤。虽说自古江南出才子,原来数百年来,人口不足1万的逢简村落,上京科考就出了13位进士,乡试60多位举人,不让江南才子专美。尤其是逢简冯氏一家有八名秀才、梁家三兄弟同是翰林,其中杏坛还出了两位状元黄士俊(1570-1655)和梁耀枢(1832-1888),所以早在明朝(1533年),逢简人梁乔升(明朝正德1521年进士)官任北京户刑工部主事,因有功朝廷,获得皇帝恩赐,回返故里兴建进士牌楼。这说明逢简崇文重教,读书风气很盛。可惜这有400多年历史的牌楼,在文革时期被彻底摧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牌坊,是在2003年,花了两年时间,仿照原来的古牌楼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