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依旧是除夕夜爆竹声响彻云霄;可口的家乡饭菜依然排满桌上;兄弟妹团聚家常长短的温馨;“恭喜发财”于亲朋好友间的贺祝,温情感人情境的家乡年味,推动着总在年的降临吋携家带眷返乡。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过年的假期总是过得特快,又得忙着收捨包袱,赶了几百里路的归途,回到异乡落脚地,开始新的一年拼搏,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
战后的农历年,华人恢复了厌祝新年的传统,爆竹声响彻街头巷尾,然而由于组屋密集,爆竹容易带来意外祸患,政府终在1972年全面禁止燃放爆竹,就此农历新年显得平静安宁。太平盛世的今天,城里的人们除了有多两天的休假,似乎意义不大,有者干脆乘着假期,出国“避年”。标志浓浓春意的牛车水依旧张灯结彩,然而灯饰贺语出现国厌标语而引起话题,但解禁的爆竹声,终会将牛车水带上农历年的喜庆高潮。
回国之后,仍抓起简单行李,挥别父母亲兄弟妹,投身于当年经济蓬勃发展的狮城打拼。每年农历年,总会越过拥挤的新柔长堤,奔上几百公里路返乡过年。
古老咚咚锵的音乐响起,超市红彤彤琳琅满目的各种装饰品的摆卖,告诉我们农历年的脚步将至,对于城市里丰衣足食的小孩,穿新衣着新鞋已没有吸引力,爆竹声响沉静多年,过年再不是城里孩子所期盼的,倒是老一辈的乐龄人士,总是有着不同的感受,尤其是1942年2月15日的农历新年,当天日本占据新加坡,那是接下来三年八个月黑暗的年代,人人自危,能保命活下来才是重要,人们似乎没有过年过节的曰子。
对一些离乡背井的异乡人来说,赶回家乡过年成了十分重要的约会。尽管交通业者趁机抬高车票价,始终阻挡不了返乡的意愿,中国每年汹涌的春运就是农历年返乡游子的真实写照。
青涩时期,离开学府后,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重大选择,毕竟年轻有着满脑子的抱负,虽然家里兄弟众多,经济不太许可,但还是凭着干劲冲破困境,走出国门,圆求学之梦。当年逢农历年,老师学友们殷勤招待吃年夜饭,以及在春节联欢会上的喧闹,多少缓解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