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艺术之家,Living Room

娱乐场所代表一种现代性,雅的俗的情色的市民性质的东西,共冶一炉,林方伟认为刘以鬯所排的版面也常具备这种缤纷多元的现代性特色,两个世界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属于“三毫子小说”类型的《星加坡故事》由美国新闻处幕后资助的香港“虹霓出版社”《小说报》出版。之后刘以鬯修改,去掉反共的元素,以《星嘉坡故事》之名出版,林方伟发现,第一版有许多反共内容,后来的新版则做了不少改动。

《星嘉坡故事》新版不反共

也因为歌台文化,刘以鬯才会结识当时南来演出的罗佩云。

主讲:林方伟

日期:11月10日(星期六)

刘以鬯:花样年华在南洋(1952-1957)

香港小说家刘以鬯今年6月逝世,终年99岁。

林方伟认为,刘以鬯的南洋小说关怀社会底层人士,但不会让人感觉太左派。他写出了新加坡的特色,善用俚语,“也有人觉得他有点刻意,可是我觉得,以一个在新加坡生活五年的人而言,他有独到的观察力。他的生活除了报馆、歌台,还有大排档,观察众生相,寻找写作灵感。”

刘以鬯创作量惊人,其中《酒徒》与《对倒》最为读者、评论家津津乐道,却很少人重视他在新加坡时的创作,以及后来以新马为题材书写的小说。其实《酒徒》与《对倒》中就出现不少南洋元素,新加坡经验对刘以鬯而言,肯定是意义深刻的。

关怀社会底层而不左

时间:下午5时

林方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刘以鬯在不少小报工作,多少会接触歌台圈子里的人事物,他相信刘以鬯一开始也有点抗拒,但后来慢慢被那纷呈缤纷的世界所吸引。

歌台元素也成为刘以鬯的写作题材,长篇小说《星加坡故事》《时代曲》、短篇小说《团长》《歌台》皆以歌台为背景。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副刊高级执行级记者林方伟去年为创作一篇关于新加坡1950年代的短篇小说,接触刘以鬯的一系列南洋小说,深受启发。后来林方伟获得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李光前研究基金赞助,研究刘以鬯1952年至1957年在南洋的生活与创作。期间林方伟也到香港采访,可惜刘以鬯当时身体已经不适,不过林方伟还是从刘以鬯妻子罗佩云口中得知许多珍贵资料与记忆。

门票:作家节通票

来临作家节,林方伟将举办两场活动,分别以英语和华语分享刘以鬯的南洋故事。

林方伟认为刘以鬯在新加坡有两个主要世界:一个是报业的天地,另一个是歌台。

这位开创性小说家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上海,战时避难香港,战后又来到新加坡讨生活,因缘际会认识后来的妻子,才又回到香港定居生活,从此专心写作。

更重要的是,刘以鬯对新加坡是有感情的。

林方伟说:“带着崇敬心进入刘以鬯‘文学大师殿堂’的读者,或许很难把他从神台移回人间,但我们从这一系列三毫子小说看到作家必须讨生活的现实面。新中国成立后,卖文成了不少从内地出来的作家主要也是唯一的谋生方式。今日在文坛高高在上的张爱玲在中国就写了迎合政治的无产阶级小说《小艾》;离开中国后,为了生活,她又拿了美国人的钱写了揭露新中国黑暗面的《秧歌》和《赤地之恋》。稿费多寡成了这时期作家写作最大的动机和推动力,然而他们所服务的‘客户’并不代表他们的个人或政治的主张。大批作家为五斗米摇笔,纯粹只是为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