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匡对新华文学也多有贡献,培养了忧草、莫河、子规等作家,他也曾获新加坡文艺研究会颁的“文艺前辈表扬奖”。力匡于1991年因病在新加坡过世。
力匡曾在新加坡育英中学教书,担任高中华文和文学教师,1967年担任代理校长,后来在文殊中学教书,1978年退休。力匡在50年代的香港诗坛享有名誉,曾编过文艺杂志《人人文学》和《海澜》。当时他也积极培育新人,如蔡炎培、梓人、陆离等,在力匡主编的刊物中都有所参与。
力匡本名郑健柏,192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50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移居香港。1958年,力匡转移居新加坡,逐渐与香港文坛疏离,直至1985年才重新在香港文学刊物和报章发表作品。
力匡在新加坡时写了许多新加坡元素的作品。例如散文《新加坡的雨》中说到:“我如今已是新加坡的公民,这里是我的国,这里有我的家! ”表达自己对新加坡的强烈归宿感,是退休后想要居住的地方。他在新加坡的作品多半是反映退休生活的闲适,如在《啊!马林百列》中,对自己居住的马林百列非常热爱,“等我对这里的清晨、日午、薄暮的景物更熟悉时,我将为朋友们说说,这里的晨曦、树隆、月色,和海,马林百列的海啊!马林百列。”《新加坡的中秋》则是他对新加坡的观察,他写新加坡人过中秋节的画面,如吃“刘发记”的月饼,孩子们玩灯笼,到裕华园赏月等。
其他写新加坡故事也很有意义,如《住在如切的三伯》写挑夫阿三,塑造出“空手擒四盗”的故事;《下雨的眼睛》同样以新加坡为背景,但却带出新加坡社会的日常生活,主角是个上小学的女孩“小安安”,她在暑假时还会帮忙在小贩中心开摊位的叔叔,帮忙切菜洗碗。小安安面对的烦恼是每次切洋葱时就会不自觉流泪,因此才有“下雨的眼睛”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