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边早期生活颠簸,在马来亚当苦力、水泥工。在柔佛担任教师,后来成为校长。长期在教育界努力,也成为新加坡平民学校董事。

生于1914年的杜边,原名苏仲人,于1935-36年间南来新马,曾用拓夫、许涯等笔名。

杜边在新加坡相当活跃。1948年创作的《海滨渔妇》与《二十六个和一个》都在新加坡的槟榔小剧公演,其剧作《野孩子》成为新加坡儿童剧团经常演出等剧目。1948年,杜边还创作《岛上夜曲》连续剧,由新加坡海鸥剧团、民生歌剧团、民众校友会、新加坡儿童剧团和青年、妇女团体以及工会戏剧组联合公演。声势浩大,影响空前。

杜边也具音乐才能,曾作曲《新加坡之歌》,歌曲收为邵氏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本地首部华语电影《新加坡之歌》的主题曲。1948年被英殖民政府逮捕入狱。

1949年以后,杜边回中国定居。在中国,他仍创作大量剧作,也执导了《村边小景》《血泪仇》等。杜边于1997年去世。2002年,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两册《杜边文集》,收集较全面的杜边作品。

在文艺理念上,杜边主张马华文学要有“马华文艺独特性”,并在新加坡《南侨日报》副刊发表《抗日卫马文艺与华侨文艺运动》。

杜边对话剧界贡献多,最早创作话剧《活路》,在柔佛辅华学校公演。1937年,杜边创作独幕剧《巨魔》,后来还有《情与法》《万恶公司》,以及独幕剧《战地泪花》《他疯了》等。 杜边也身负重任,组织南岛旅行剧团、实验流动剧团、茶华歌剧团,积极推动新马的抗日救亡戏剧运动。战后开始更多的创作,1946年创作大量关心平民百姓生活的剧目,如《二年》《反逼迁》《明天的太阳》《反扫荡》《中马印一家亲》《明天的太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