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实原名王惠风,号修慧,澄海东溪乡人,1937年时南来新加坡著了大量的抗日文章,包含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多元创作。在新马居住四年期间,留下100万字的创作。王氏的散文《海岸线》写到南来的苦闷:“一九三七年的夏天,在热里,我感到生命的最难担受,苦闷压着我的心怀。有时带了几本破书,用热水瓶满盛了酒,蹁跹的全然是漫步着,踏着阳光,在临水的草坪上坐下……”然而,这热带中寻找悠闲的环境却也略带隐忧,文中结尾提到:“但愿在我未死之前,我又作一回的游客。那时候,这阴暗的天转成朗快,这污浊的死水变成了奔流。”似乎预示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悲剧。

“吾想念家,吾想念国,吾想念太阳,吾想念自由,吾想念中国的光明。”这段引据是王君实在从容就义前,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语。

身为组织抗日团队的王君实,当时为了躲避日军逮捕,躲在友人店楼里,为避免连累他人,从四楼一跃而下身亡。

知道一点新华文学……

更多时候,王君实的作品体现在抗战的书写中,犹如《木棉》中的叙述者般,展示出“我要放下诗的原理,我要拿出抗战的真理了”的写作姿态。王君实的诚恳直率,也在新马文艺的讨论多有呈现,例如他在《南洋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一文中对吴天的《南洋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做出回应,并积极地认为南洋在将来会有伟大作品的产生。他进一步细数南洋的优势,如南洋背景的不平静可衍生的许多伟大主题,或文学从士大夫阶级的“专有品”,到大众教育工具,这些现象已经是很大的进展等。此外,王君实也写了《文艺的忧郁性》《通俗文学论》、谈屠格涅夫小说《罗亭》等评论,皆对当时的文学讨论起了一定的影响与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