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名人故居,沿着少有游人的湖边悠然漫步,心情格外舒畅,终于来到茅家埠的石牌坊前。这里的茶园餐厅,可就高朋满座、人声沸腾了。于是稍稍加快了脚步,来到一座石拱桥前,见桥上少有游人驻足。过桥之后,读了桥边的说明,才知道这桥叫玉涧桥,原是位于桐庐县印渚镇丰收村的明代双孔石拱桥,在《徐霞客游记》里曾有记载,这桥是在2003年才按原貌迁移保护至西湖湖西的茅家埠景区。伫立桥边,深感这玉涧桥的“大拆迁”,确实别具深意,因为如果让这座古桥默默无闻地蹲在印渚镇丰收村里,我们就无缘相会了,说不准迟早它也会像一般的乡镇民房那样,逃不过商业拆迁的厄运,落得“尸骨全无”,那将是一大人文景观的损失。
从龙井路的良祝西湖民宿搬到三台山路的民宿涵轩,又体会了另一次朴素宜人的亲和民风。早餐后,在接待处向年轻小伙子打听如何搭公车到云栖竹径。他掏出手机,逐一把各路可以相互接驳的公车行经路线和车站,详实细腻的下载到手机里给我看,还说我不如干脆拍进自己的手机里,这样就更容易按图索骥出游去了。我们动身之前,他还特地提醒我们今天的天气预报说会有阵雨,要记得把伞给带上。
拾级而上,来到莲池大师的墓前,肃穆的顶礼瞻仰之后,沿着坡道往下绕到据说是因康熙当年因遇雨停歇过而得名的“遇雨亭”前时,发觉雨倒是停了,也就欣然释然地默念起东坡先生的名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欣欣然的慢慢走回“云栖竹径”门口的公车站去了……
二、茅家埠西湖的古道清波
见客房门上挂着一个写着“花明”二字的木牌,开门进入,见狭小的空间里除了有一张双人床,一个电视机,一套小巧茶具,还有一个设计华丽的洗脸盆,推开旁边那扇门,里头还有一个站立式的冲凉房,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最妙的是,客房天花板上还有一扇可以手推移动的天窗,下面那扇小矮门还可通到外面的小阳台。白天坐在阳台上,和老伴可以边喝茶、边看书,看四周的绿树青山将我们团团环抱;入夜之后,又可以惬意的泡壶茶,边嗑瓜子,边吃花生,眺望那玉皇山上忽明忽暗的灯火。如此一想,心中不禁暗自窃喜,只是出入那个通往阳台的矮门时,可得特别小心,若忘了弯腰弓背,额头可就要碰个“满天星斗”了。
读着古桥的说明,心中冉冉升起一股感念、感恩之情。自古以来,各朝各代的民工巧匠都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意,辛劳不辍的造桥修路,这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商贸往来之便,也是为了方便老百姓们到寺庙里上香祈福和还愿。回望一路走来的古道,我能想象当时的古人,漫步古道之上,步移景换,对于眼前的一步一景、碧湖清溪,他们心中应该是怀抱着感激之情的。他们有的沿着湖滨一侧的木板栈道,徐步前行,有的则笑脸盈盈地踩着鹅卵石道,欣喜地上了拱桥,看桥头繁花盛开,绿柳婆娑,不经意回首来时路,岁月就如此无声无息的流逝,直到地老天荒,直到双鬓灰白的他们和古桥也都没入了历史,成就了一次永恒而美丽的回眸。
再往前走,依然是修篁萦绕,翠竹满坡,想了王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惜此刻并无明月来相照,天空倒是又飘起了细雨。然则一路上仍有不少意外的惊喜和邂逅,比如不经意的就在路旁看到名叫“倭竹”的小竹丛,接着又碰上好几株百岁以上的老树。站在高耸挺拔的老树下,觉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委实何其的卑微渺小,可惜和我们同时入径游览的三个不相识的小姑娘,似乎对高龄老树颇有成见。她们一路尾随在我们后头,每当撞见一棵苍天古树,就大呼小叫,又嬉笑不停说怎么又看到一个老妖精,真令老伴和我,哭笑不得。
继续信步向前,发觉前边有一蜿蜒曲折的廊道,还有一个古趣典雅的凉亭,题匾为“黛色参天”四个大字,亭外则有对联:“佳客联翩来古道,扁舟容舆泛清波”。可惜今年有闰月,秋色晚来,湖滨虽略有黛色,但尚未参天尽染。不过,从这儿可以眺望那双拱桥下的翠柳清波和绵延远山。走出廊亭,顿觉自己虽不是个虔诚的上香古人,却已经真实的走在上香古道上,而前面不远处又是一座朴实无华的古桥,上前一看,是座单孔桥,名叫通利古桥。桥边的说明说这古桥乃建于清朝中叶以前,余杭的香客经常乘船经这古桥在茅家埠登岸,或步行于上香古道途经这古桥去天竺诸寺进香。
入宿茅家埠的“良祝西湖” 民宿,其实是想亲身体会江南民宿的朴素亲和,而民宿取名“良祝”,乃良好的祝福之意(Best Wishes),可见民宿女主人的一番温馨好意。在接待处向女主人出示护照办理入住,她却似乎不晓得我们是免签证的游客,努力翻找入境签证号码,经过一番解释和说明,终于可以上去三楼小阁楼的客房了。
往前走过了回龙亭,漫天的修篁舞着青天,漫坡的竹海似乎汹涌而来,连三个小姑娘也忍不住欣喜赞叹。倏地起郑板桥《竹石》一诗的首联,“咬定青山不放松,深深扎根石缝中”,不禁质疑是否该改为“咬定青天也从容,深情无悔烟云中”,才更符合眼前迷人的景致。
难怪安藤忠雄愿意风尘仆仆的来到余杭,专心致志的为良渚文化村设计一个文化艺术中心。想起日前买的那本《在建筑中发现梦想》,书中第12章《边做边想》里,安藤有这么一段话:“所谓建筑并不是随着完成即停止成长的静止物品,只要在社会上人们持续利用,就是种经常成长的‘生物’……我希望,能够将有生命的建筑送到社会面前。”如此说来,不管是醉白楼,抑或是都锦生的故宅,又抑或是玉涧桥也好,通利桥也罢,它们都是还在继续成长的“生物”啊!那么,能默默的站在古宅里沉思片刻,静静的伫立于古桥上遐想联翩,我又岂能不对前人的睿智才华、高风亮节而心存感激和敬意呢?
前行不久,见一古楼建筑,抬头一看,原来是“醉白楼”。据说,白居易当年任杭州刺史时,常到茅家埠西湖岸边一家酒楼“痛饮竟日”,酒楼主人赵羽遂“索其题楼”,白居易就为之取名“醉白”。眼前的醉白楼,当然不可能是唐朝的古建筑,而是2003年复建的,但外观也还算古意盎然。依稀记得,白居易后来去了苏州当地方官,由于诸多因素政绩并不如在杭州时的亮眼突出,这使他非常怀念在杭州生活的那段日子,《杭州回舫》一诗就是诗人的坦率抒怀,“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这次我们刻意避开游人如鲫的白堤,想不到在这里还有缘见到醉白楼。
来到那株树龄1030年的枫香古树前,小姑娘们虽也啧啧称奇,但还是“老妖、老妖”的叫个不停,看来苍天古树在小姑娘眼里,既是可怕的老妖,也是可恶的树怪,就不晓得她们是不是对《倩女幽魂》里的树妖仍心有余悸。不过,这倒让我想起了岛国的郭宝崑的经典之作《傻姑娘和怪老树》,剧中的傻姑娘非但不傻,对不合理社会现象,还颇有看法,对能和她互通心曲的怪老树,更是“情有独钟”,毫不惧怕。
安藤忠雄愿意风尘仆仆的来到余杭,专心致志的为良渚文化村设计一个文化艺术中心。
一步跨过云栖牌坊之下,前行不远就来到了售票处,买了张八元的入门票,才能真正进入景区。信步走去,先来到了洗心亭,再往前走,就是陈云题字的“云栖竹径”碑亭了。站在碑亭前,发觉这寂静的树林,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氧吧,就不晓得曾经和邓小平唱反调,提出“鸟笼经济”的陈云,1986年当他漫步云栖竹径时,是否也像其他游客那样,忍不住要多做几口深呼吸,当时的中国还在酝酿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改革。
难怪蒋勋会发出如斯的感叹:“人类今天的文明跟过去的文明一定有关联。如果我们对过去的了解不够深,又怎么知道未来的文明怎么走?……你会觉得,古代并不遥远,千年其实也不过一瞬间”,而我们可曾真的珍惜过人生难舍难忘的一瞬间呢?比起茅家埠湖滨芦苇丛外,那立在湖中小石柱上的水鸟,它们一字排开如老僧入定、如智者沉思,它们是不是比我们更懂得拥有和享有一瞬间的美好时光呢?
杭州友人退休之后,就住在良渚文化村里名叫“探梅里”的小区公寓,那是距离杭州市区约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清静乡间社区。上次杭州友人全家匆匆过境狮城,和友人在下榻的酒店大堂还没聊上几句,旅游大巴就把他们和其他游客载到长堤对岸,一路北上古城马六甲和吉隆坡云顶赌场去了。这次和老伴到良渚,借探访友人之便也顺道游览良渚文化村周边景致。良渚博物馆由于陈列展览改造的需要,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闭馆10个月,结果缘悭一面,但反倒因此机缘巧合的去看了那个由安藤忠雄设计的文化艺术中心,还在村民图书馆里踟蹰沉思,真正感受到另一种优雅而细腻的文明的延续和加持。
良渚社区图书馆里,除了有阅读功能的回环大厅,还有别出心裁、叠床架屋般直达天花板的大书架。图书馆里的书籍,除了咖啡座的新书展卖处的书籍是标价出售的,其余的几乎都是当地居民所捐赠的。买了安藤忠雄写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我发觉不远处的墙上还展示了一个由村民自愿者团队所共同拟订的“大书架公约”。公约共有五条,第一条是:“我们承诺做一个安静的读者,不打搅他人阅读;不大声交谈、不接打电话、手机调到静音或振动模式”;第二条是:“我们坚持做一个称职的家长。将孩子安静带在身边,轻声引导,共同阅读。带学龄前的孩子们,去到更能释放天性的地方”,第五条则是:“我们热心配合志愿者工作,共同管理大书架。闲暇时间积极报名参与志愿者工作,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从涵轩步行到虎跑路的赤山埠公车站,也就不过是七八分钟的漫步,途中倒还真的下起了小雨,于是索性就在湖边的武状元牌坊下,雨中拍照留恋,然后走到公车站搭乘318号公车到九溪站,再转乘103号公车,一路通畅无阻地来到梅岭南路的“云栖竹径”的大门外。为何称为“云栖”?原来这和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经常飞集坞中栖留,而且经久不散,故有此“云栖”雅名之称。来到这里,已然远离市井,入门处的那一对状似神话里的瑞兽,更让人觉得似乎就要走进一条时光倒流的隧道,而眼前那蜿蜒伸入山林的小径,确实引人遐想联翩,难怪早在清代雍正时,“云栖梵径”就被列入了当时的“西湖十八景”。
过去到中国旅游,总会看到不少城镇的楼房都在大肆拆迁,有人甚至故意搞笑的说,“China”不就是“拆哪”的意思吗?但我估量西湖湖西后院这一带的民宿,应该不会有拆迁之虞。从民宿前的小马路走到对面,就进入西湖湖西景区茅家埠。
阳光融融,徐步向前,见一粉墙黛瓦上爬满了攀藤绿叶,看了门外说明才知是茅家埠出生的爱国实业家都锦生的故宅。院子里除了有一尊栩栩如生的都锦生塑像,宅院中还有颇为详尽的图文说明。当中有一幅画作是描绘当年杭州沦陷后,敌伪鉴于都锦生是在地名人,企图诱骗他出任伪职,他只好避居天竺寺;隔天其兄拿来载有伪政府成员名单的报纸,“都锦生”果然名列其中,他义愤填膺,当场焚报明志,遂率家人迁沪避祸。难得余杭西湖的景点里,除了有名闻遐迩的岳皇庙,还有这高风亮节的爱国实业家的故居。
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不无恳切的期盼,这里的村民若能在走出文化村后,不论去到哪里,也时时刻刻把“大书架公约”和“村民公约”的条条,继续发扬光大,那么,蒋勋所赞叹的那种最优雅、细腻的早期文明,就能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如向日葵般伟岸欣喜的绽放了。
如此说来,不管是醉白楼,抑或是都锦生的故宅,它们都是还在继续成长的“生物”啊!
想起日前买的那本《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安藤有这么一段话:“所谓建筑并不是随着完成即停止成长的静止物品,只要在社会上人们持续利用,就是种经常成长的‘生物’……我希望,能够将有生命的建筑送到社会面前。”
三、云栖竹径里的漫天竹海
将背包搁在小阁楼的客房里后,我们就到“西湖的后院西厢”,健行散步去了。
一、良渚文化村里的向日葵
我当然不是为了求证现在的杭州,是否人人只用支付宝付款才故地重游的,我也不是因为蒋勋在《美的曙光》一书中曾提到余杭良渚文化的美,“有一种最优雅、细腻的早期文明的持续”,才去良渚文化村的。其实,不管是为了早日落实现代智慧国的理想愿望,抑或是追思缅怀古老的优雅文明,这当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正是因为人类的睿智和才情,千百年后的我们才能站在前人文明的基石上,跨步向前走去,这么一想,就愈发感念和感恩了。诚然,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始终都离不开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为了竭尽所能的去造福人群,而并非因底气不足,老是争逐排名先后,或踌躇满志的想向子孙后代,炫耀自己的丰功伟业。
走出图书馆,察觉原来整个文化艺术中心,其实分为三大区块。南侧是拥有美术馆功能的展示栋,北侧则是拥有培训室等教育功能的教室栋,中间就是我们刚参观过的阅读大厅和图书馆功能的文化栋,艺术中心内四大庭园互相连接,成为良渚文化村的象征性庭园。到了户外,顿觉骄阳似火,热浪逼人,但周边的田野,依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马路对面就有一大片的向日葵花田,虽然花期已过,仍有几朵昂然挺立的向日葵,向着蓝天展露着宜人的笑容。后来和友人一同驱车前往用餐的途中,看到路边有面赭色的长墙,墙上是引人注目的“村民公约”,共开列了26条“村规”;当中第四条是:“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首先教导自家孩子”,第12条则是:“我们乘车、购物时依次排队,尊老爱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