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为《联合早报》南大通讯员)

比起欧美国家,国人或许觉得看心理医生是一件丢脸、难以启齿的事。有些人甚至担心会留底,影响日后升学或就业机会,所以坚决不求医,因而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够确保医疗记录保密,或许能让一些需要求医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治疗。据我的观察,有些学生不求医,是因为经济能力有限,一对一的疗程并不便宜,他们一想到这笔钱,或许会却步,有关当局可以在这方面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借给朋友一双聆听的耳朵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年轻人才觉得自己需要寻求医疗援助?若朋友面对难以负荷的压力,他们又会如何帮助他们?

目前热播的韩剧“Sky Castle”,完整再现当地学生苦读竞争,饱受升学激烈压力的情况。联合早报早前也报道,一名11岁男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达不到母亲要求的70分,从学校取回考卷回家后,从住家组屋坠下身亡。

我们也应该多留意身旁的同学是否表现异常,若觉得他们精神恍惚,或是说话有点语无伦次,就应该向老师汇报,让校方可以多关注这些学生。学生之间也应该彼此鼓励和加油,并且开导那些有需要的人,看医生绝对不是世界末日,反而能让自己重新找回健康的精神状态。

陪伴朋友转移其注意力

求医并非可耻的事

如果发现周围的同学开始不来上课,或在社交媒体留一些消极负面的言论时,我会多加关心他们,有必要的话,会劝他们看学校的辅导员。一般上朋友心情不好或压力大时,我都会陪他们出外看电影或逛街,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确保他们不会一直沉溺在坏情绪中。若发现不管用,我会选择通知老师或他们的父母,让他们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我觉得当你开始讨厌上学,自我厌恶,甚至开始伤害自己时,就必须求医。但是根据我观察,一般学生没有勇气自己去找心理医生,或者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严重到那种程度。但生病的人往往无法自我判断,需要朋友和家人帮忙。

本地学生为了考取好成绩,有些选择不眠不休赶作业,精神压力大大大!根据新加坡援人协会去年公布的数据,过去几年,学生自杀的案例显著增加,引起社会关注。尽管去年轻生的人数有下降趋势,20至29岁的轻生者,从前年的77人减至61人,但数字仍然相当惊人。

我曾经有个好朋友,她因为无法接受男友提出分手,走不出悲伤,曾想过要轻生。身为好友,我当时每天发音频给她,确保她时刻都有人陪伴,并且在周末陪她出外散散心,她的情况才慢慢好转。每个人都需要倾诉的对象,若可以,我们应该借给这些需要帮助的朋友,一双聆听的耳朵,才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走投无路,无人关心自己。

压力大家都有,但是我觉得若发现自己吃不下饭,或是每晚辗转难眠,甚至出现胡思乱想的情况,就是时候求医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些人甚至在自残或有轻生的念头时,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这时身旁的人就必须引导他们去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