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或前沿,数世纪以来陀飞轮已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而最为重要的是,得益于宝玑对陀飞轮的热情与掌控,这一延续至今的古老发明拥有了令人振奋且不断发展的未来。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陀飞轮也随之蓬勃发展。宝玑的Classique经典系列5367超薄自动上链陀飞轮腕表和Classique经典系列5377超薄自动上链陀飞轮腕表,均搭载表界最卓越的自动上链陀飞轮机芯之一,其厚度仅为3毫米。表款与直径41毫米玫瑰金或铂金材质表壳非凡融合,搭配玑镂刻花表盘的表款最大厚度为7毫米,珐琅款的最大厚度为7.45毫米。

曾经,人们习惯将钟表垂直佩戴于身,制表大师们为此投入大量心血以寻求抵消地心引力对摆轮运动造成负面影响的有效方案,于此基础上提高钟表走时的精准度。随后,宝玑大师灵感涌现,将摆轮、游丝及擒纵机构(擒纵叉和擒纵轮)置于一个围绕轴心旋转的笼框之中。根据笼框及其零件的双重旋转之感,宝玑大师将之命名“陀飞轮”,该命名源于一个被遗忘多时的概念,行星围绕恒星所做的单轴旋转运动。

20190705_zbnow_watch_Medium.jpg
陀飞轮由制表大师阿伯拉罕-路易·宝玑研发。(商家提供)

2019年,全新宝玑Classique经典系列5395超薄陀飞轮镂空腕表为凸显陀飞轮装置,特别臻选厚度仅为3毫米的超薄镂空式581机芯。宝玑在不影响构架的前提下实现减少将近50%的机芯材料。在厚度仅为3毫米的18K金质机芯上加以镂空设计的这一表款尤为特别,宝玑选用18K金制作机芯夹板及表桥,其高硬度对镂空结构而言更为坚固。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一生仅出售35枚陀飞轮时计。这一数字说明了创制这一独特机械构造所需面临的极端复杂程度。该项技术虽于1801年获得专利,但自1795年至1805年,该技术历经了不少于10年的试验与研究。

要将陀飞轮机芯变薄,陀飞轮的设计得经整体重新构想。框架由侧面驱动而非由已被移除的齿轮驱动。在最初由阿伯拉罕-路易·宝玑设计的陀飞轮基础上,这一特别解决方案需要一个额外的齿轮直接与框架的外部啮合,令其更为纤薄。宝玑也选择了经倒角修饰至90度的擒纵机构和一个20齿的擒纵轮,该装置无法由其他制造商生产,并可令轮系以高频率运行。由于活动框架运用了钛金属,而游丝和擒纵轮均采用硅材质,因此节省了重量,实现了4赫兹高振频——这一数值对陀飞轮而言堪称非凡,同时确保了卓越的计时功能。

超薄陀飞轮机芯

宝玑的581机芯所搭载的超轻量级陀飞轮框架,总重不超过0.290克,并配备杰出的80小时动力储备,而最新一代581机芯更融入时间等式功能,可显示平均太阳时间(民用小时和分钟)和真实太阳时间(太阳小时和分钟)之间的差距。

1801年6月26日,制表大师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获授一款新型调速器的专利:陀飞轮。自此,每年6月26日,宝玑(Breguet)都会邀请腕表爱好者、品牌拥趸和收藏家共同庆祝陀飞轮日。每逢此日,世界各地的宝玑精品店皆为消费者提供机会,探索品牌作品系列,并进一步了解这一独特的复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