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潜移默化;在校:润物细无声。”

以体罚孩子而言,一些父母认为理所当然,“养不教,父之过”。那天跟20岁的老二闲聊,无意间谈到体罚的恰当性,他忽地杀出一句:“你曾打过我一次!”虽然只是淡淡一句,但是我知道他这心里烙印是挥之不去了。我压根儿不记得此事,纵我百般要求他“恢复”我的记忆,他始终不愿提及。

冯老师有“爱心校长”之雅号,教子有方 ,言教身教,育人37载,退休后,这几年勤于教导弟子规,与家长分享她教孩子的经验。她殷切地希望所有家长好好教育下一代。

那是一段难忘而愉悦的初体验。我记得,相信这些孩子都不会忘记,至少有一个人不曾。

教学最后一天,许多学生为我送别,一个男生跑到面前,要求我当他的私人补习老师。我答应了,他开心的笑颜,我至今没淡忘。现在,他已成家立室,事业有成。

“老师,您的家庭教育篇幅,很多内涵是社会能共学的,传统、传承、三代同堂乐、感恩、爱……”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我们身为父母的几乎都记得;同样的,父母做的每一件事,孩子可能都不曾遗忘,深深地刻在他们心版的某一角落。

“这文章涵盖了传统华人优良的生活文化品质与人际关系,对于华人社会延续良好的教育与精神生活起着积极的正能量……”

冯老师说,记得何国元第一次领薪水时,寄了300元支票给华中校长杜辉生,对方后来告知,她才知道有这么一桩美事。

在教师休息室里,一两个老师看到我修改的学生作文簿皆是“满江红”,都抱以一笑:你好像为每个学生重新写一篇文章啊!

的确,代课嘛,没必要那么认真。我也只是把它当成一份暂时工作,没有想太多。不过,我知道教师的任重道远,当时心里也没有存着正规与代课教师的职责之分。

周前,采访的早报周刊《我的父亲母亲》专文刊登后,受访者何国元医生的母亲冯焕好老师发了好几条手机短信给我,一些是转发自她的学生的信息:

我年轻时个性好玩,知道这些学生多无心学华文,因此上课都以游戏方式教学,我们“玩”华文,给予奖励,最后,大家都不讨厌华文,甚至期待上课。

在加入报馆前,我曾在一所邻里学校代课数月,教导中学五年级的普通班学生。

当年,华初为重建筹款,身为高二学生理事的何国元,在家里听到母亲谈及筹款固本销售反应不佳,一个星期天早上,他独自穿校服去湿巴刹卖固本,筹得100多元,拿回一些鱼贩给的湿钞票,很是开心。

想象一下,教华文,学生十六七岁,一些男生高头大马,普通班学生多桀骜不驯,我没有冯老师能使“顽石点头”的经验,只以一腔爱华文的热血耐心跟这些年轻人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