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研究本地电影

“我个人偏好的是实验性剧作,比起大剧院我更喜欢黑箱剧场,比起音乐剧我更喜欢环境戏剧,本地剧场作品我喜欢的有《宣言》《卍虎》《在不久的将来》《冒犯观众》等。我想在剧场看到新的东西,颠覆和挑战过去的观剧经验,促使我积极思考和更新观点。”

“开始写剧评是因为我一直喜欢观看剧场表演,硕士毕业后,虽然写作重心转到小说创作,但我不想放弃评论写作,我觉得那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是对艺术养分的沉淀和吸收。同时也因为本地华语剧评不多,希望自己可以提供一些观点。我写剧评很少直接去赞扬或批评一出剧作,也无意揣测或传达创作者意图,我更希望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一出戏,希望能产生新的观点,让剧评成为与读者、观众交流的空间。

尽管来自中国,文化艺术拉近了何颖舒与新加坡的关系。“毕竟我从少年时期开始的文艺熏陶都在本地完成,而我的学术研究、小说创作和评论写作也都根植于新加坡的文化语境。这既是一种吸收与反馈的本能,也是一种日益深刻的情感连结。”

针对“新加坡是文化沙漠”的说法,何颖舒有个人看法:“这种论调一直都存在片面性——是从创作的角度还是接受的角度来看?是从文化氛围还是区域甚至国际的文化影响来看?不去一一讨论这些标准和定义,就笼统地将新加坡称为文化沙漠,这个论调,我认为是过时了。比如新加坡电影和剧场,从作品数量和质量来看,近几年都蓬勃成长,但本地观众的接受度和作品影响方面可能并没有达到相应成长。文化沙漠的论调,或许是一种批评、一种警示,甚至从正面想是一种鞭策,我认为不如放下悲观和焦虑,去心平气和地面对和讨论具体的挑战,这更有积极效果。”

另外,何颖舒一定要赶场看的是新加坡的电影节,大如国际电影节和华语电影节,小如各国电影展。“能看到许多难以在商业院线看到的艺术电影和独立纪录片,这些影片打开我的眼界,让我真实体会到:比起我家乡的小城市,新加坡的文化活动是很多元的,我很庆幸也感激新加坡这些文艺活动的‘唾手可得’与精彩纷呈。”

28岁的何颖舒15岁时来新加坡,目前在耶鲁—国大学院教授中文,平时亦从事文字创作,她对在本地举办的多种文艺活动抱持极大兴趣,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认识了“文艺范儿”十足的新加坡。

认识一个“异地”有无数种方法,来自中国湖南的何颖舒用的是“文青”的方法。

新加坡的文化活动是很多元的,我很庆幸也感激新加坡这些文艺活动的“唾手可得”与精彩纷呈。

——何颖舒

文化沙漠的论调过时了

喜欢新加坡电影,拿来写论文;喜欢新加坡剧场,何颖舒也为《联合早报》撰写剧评。

她说:“我很难选择一部最爱的新加坡电影,我脑中首先跳出的三部是邱金海的《12楼》、陈子谦的《15》和陈彬彬的纪录片《新加坡风》。我觉得这三部电影都在认真又诚实地观察和讲述新加坡故事,很有本土特色,最重要的是都有细腻的情感和细节打动了我。选择新加坡电影做硕士研究课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我想做电影研究,而新加坡电影研究还是相对缺乏的,所以有其研究价值。我研究的是新加坡电影中一种青春成长的脉络,例如青春类型的电影、年轻的电影社群等,从而去讨论成长中的新加坡当代电影与发展中的新加坡这个现代化国家间的关系。我也认为新加坡电影当然受到其他地区华语电影的影响,它们的互动关系很复杂,但或许不须放在华语电影这个框架下寻找新加坡电影的位置,因新加坡电影自有它的生命力。”

何颖舒的学生一半是新加坡人,一半是国际学生。她说:“有一种既定印象是:新加坡年轻人对华文文艺不感兴趣,似乎很难去改变这个现状。但令我很感动的是,在一个学期的文学课结束后,学生上交的作业中有好几篇作文,有学生反馈说这门课让他有一个用华文写作的空间,他觉得非常难得,也很珍惜。也有好几个新加坡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希望我能推荐更多中文文学作品,让他们继续阅读学习。我想,美成在久,为了这些不时冒出的新希望,我也要坚持耕耘下去。”

平时在中文教学工作中,何颖舒会和学生分享参与文艺活动的经验,并把本地文艺内容当成教学素材。

观剧沉淀和吸收艺术养分

把本地文艺当教学素材

何颖舒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华语电影节、华文小剧场节和华艺节等,我都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去参与。说频率,大概就三不五时吧,话剧、电影、独立音乐这些艺术形式都很吸引我,在日常生活之上,它们为我打开一个新维度。”

说起本地的文艺活动,15岁从中国湖南来新加坡的何颖舒如数家珍。从华艺节、大小电影节,到新加坡剧场……她不仅参与,获得了滋养,而且拉近与新加坡的距离,甚至成了她研究和教学的素材。

本地文艺活动,她说起时如数家珍。“比如华艺节,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一直参与,可以说陪伴我的成长。知道每年都有这么一个近距离接触华语剧场和音乐的机会,我感到踏实而期待。在华艺节我看到过两岸三地一些重要剧场作品,像《如梦之梦》,还有本地剧场的实验之作,如《冒犯观众》等,都是很好的滋养和刺激。另外我特别喜欢华艺节请到的小众独立音乐人,我看过Nylas、这位太太、何欣穗、曹方、张悬等,是我学生时代难以在别处欣赏的现场表演。”

因对本地电影的喜爱,何颖舒甚至把新加坡电影当作硕士论文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