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宁波的朱成羿在新加坡设立“创智空间亚太创新中心”之前,已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观察到中国和新加坡的创新创业市场差异性大,互补性强,希望通过在本地设立创业孵化器,实现两地资源的有效对接,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
成立国大新创会
朱成羿早期在张江做精准投资,之后才过渡到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在张江信息园打造创智空间实体园区,做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企业提供除技术以外的九大服务和空间,探索垂直专业孵化器航空母舰的概念。
1965年出生的朱成羿是浙江宁波人,第一份工作是在宁波海关。在政府部门工作10年后,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毅然下海经商,1992年开始在宁波经营贸易、实业及开办工厂的综合性多元化公司,业务范围涵盖物流、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公司发展蓬勃,两年内设立10多家分公司,总资产达五六亿元人民币,这在90年代中非常可观。朱成羿乘胜追击,走出宁波,到外地投资,当时首次和新加坡结缘,1998年来到新加坡投资建厂,并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
朱成羿进一步补充说,中国创新环境从2015年开始一阵风地进行着,资本多,好项目少,跟风的多,踏实的少,而且中国的创新开放度不够,参与国际交流较少。新加坡则是开放度很高,国际间紧密合作,但新加坡市场太小,人口少,加上国人在创业方面较保守,创业的人也相对少,虽然技术性强,但市场敏锐度不够。他认为中新两地互补性非常强,他希望把中国资本和市场带来新加坡,也让本地的项目走出新加坡。“中国的创业优势有三点:市场大、人口多人才多创业的人也多,再有就是创新产品产能优势。劣势就是参与国家交流太少,所以我在新加坡建立亚太中心,希望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互动。”
中新创新创业互补性强
今年6月成立的新创会,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校友发起的学习和联谊平台,集合校友资源,联合各类创新创业参与者,形成相关领域机构与人士的联盟,最终达到聚集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充实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提升成员单位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创业大发展的目标。国大EMBA毕业的朱成羿担任新创会的会长。他指出,创新创业对任何人都有价值,现在要打造一个能够提升创新能力的生态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每个人既是需求者,也是供应者,既是分享者,也是获益者。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价值共创、学习共进、资源共享”。这也跟他希望实现中新两地资源共享和对接的愿望一致。
现在,创智空间要打造“6+1”的创业生态,“6”指社群体系、社区体系、成长体系、智本体系、资本体系及服务体系六大体系,为创新创业公司提供一个合作共享的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社区,集合企业家、导师团的智慧资本以及引入各界基金资本的合作,聚集各种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包括财务、法务、人力、政策、投融资等服务,让企业专注创新创业,孵化并加速成长。在社群体系里,不同的区域分会、行业垂直分会形成一个社群联合体,如上海张江创客联盟、高新技术企业家联合会创新协会及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商学院创业创新协会。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问题也开始涌现,加上90年代末开始房地产和实业较之前难做,朱成羿开始转型,将部分工厂关闭,从实业转向投资金融方向发展。2003年,他来到上海张江,当时政府将张江地区定位在以互联网产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园,也是早期科技园区的模型。
朱成羿总结如今的创业环境:创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既要有高度的市场嗅觉和敏锐度,把握准市场需求,还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找得到技术解决方案。
朱成羿说,他不仅要把中国市场带来新加坡,把新加坡项目带到中国,也要加强人才互动,把中国资本带来新加坡的同时,把新加坡的优秀课程带去中国,进行“创读新加坡”。
现在创智空间已经拥有10多年服务经验,从2003年至今,已为1000多家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服务。在上海张江信息园、康桥创新广场都有实体园区,朱成羿于去年来新加坡设立孵化器,于新加坡裕廊创新区起步谷(JTC Launchpad@One North)设立“创智空间亚太创新中心”,专注于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清洁技术和教育领域。朱成羿说,中国和新加坡的创新创业市场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他的目标就是实现两地资源的有效对接。
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空间,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和康桥信息园打造了大型的创智空间实体园区,朱成羿现在又带领团队和资金到新加坡“硅谷”设立孵化器,依托亚太地区国际创新中心的环境优势,以及大中华各地投资公司和商业公司背景,架起新加坡及亚太地区和中国的桥梁,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的创业辅导,全面深入的市场分析,完整的产业链资源和资金支持。
展望未来,朱成羿希望能够逐渐退出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多看项目,变成传播创新经验的导师。“我要从财布施转向法布施,创业导师就跟授人以渔一样,是高层次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