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突出本土风味,Labyrinth新菜品中八成的食材源自本地,供应来源包括夏氏牧羊场(Hay Dairies)、裕廊渔港批发市场、Nippon鲤鱼场、卓泰山农场、广和兴酱油厂、牛车水巴刹和无刺蜂蜜厂等。
但胡伟良认为,他的挑战是避免做成混搭式的“融合”(Fusion)料理。在旅游时,他有幸尝到一些外国餐馆厨师的创作,他们将自身的文化和根源用现代西式技巧演绎,而这正是胡伟良要在Ibid呈现的风格。
胡伟良到英国修读法律期间参与多场大学烹饪比赛,回国后工余到鸡尾酒吧兼职,之后参与第一季《亚洲顶级厨师》,战胜其他国家选手拿下冠军。
主食菊花鸭胸肉也揉入了亚洲风,用上酸梅、菊花、蜜糖、苹果醋制成的蘸酱,创意十足,味道也有惊喜。
胡伟良说:“我会形容Ibid为南洋式的现代中餐馆,这里的菜肴建立在我们共享的回忆和烹调手法,拥有现代化西餐摆盘造型,但又有明确东南亚风味。”
他以Ibid的一道甜品为例子,说:“这道菜食材有一颗槿花汤圆,由于以酸乳酪雪糕伴佐,必须设法以冰冷形式让汤圆上桌时,在保有弹牙质感同时又不会太硬。我们研究了各式新派和传统食谱后,决定使用其中一名厨师的家传食谱,再注入现代乳化技巧微调,最后做到能够预先烹煮冷却,并保留QQ口感的汤圆。”
韩立光认为,新加坡美食不应该局限于“街头美食”“精致餐饮”“国民美食”这些标签,而是应该从食材原味和各种风味完美搭配着手。
这些厨师怎么为“南洋美食”定义,如何用家传食谱结合现代化的烹调技法,寻访在地食材时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我们跟着三名本地主厨,一同去寻探南洋风味。
韩立光说:“餐馆的新菜不是西餐,没有西方元素,都是代表新加坡风味,以现代手法诠释的菜肴。”
滨海湾金融新区上个月迎来的The Spot由葡萄酒零售品牌1855 The Bottle Shop的幕后团队创立,占地5000平方英尺,结合酒吧、酒类零售、咖啡座和餐馆的多元餐饮概念。
提到南洋风味,他首先想到华族餐饮文化和祖先南来时一并带来的味道。不过,“南洋”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而南洋厨师拥抱各族群的特色和想法,并有能力把它们融合在一道菜肴。
主掌厨房的李文胜曾经在Equinox磨刀八年,过后在圣淘沙名胜世界餐馆Osia和Curate工作,最后接掌The Spot。他钟情于使用酱料来提升主食材的味道层次,将欧式酱料烹制技巧用在东南亚的水果和香料,做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何谓“南洋风味”
对胡伟良来说,“南洋式”指的是一个中国以南,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地域,那里的人民和他们的集体思维。厨房团队使用来自区域的食材和味道,再选用适合的西方或东方烹调手法重新演绎。
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推崇南洋风味的本地厨师,寻访结合了儿时记忆、区域特色食材、游走东西厨艺的新派南洋风味佳肴。
前菜是替代西餐必有面包的烧饼,是亚洲街头小吃,咬下去除了青葱外,还有乳酪,蘸上发酵奶油,点上叻沙叶提炼出来的香油,反映南洋基调。主菜牛小排是胡伟良这些年来的招牌菜,经多年改良,最新版本选用当归提味,又有黑蒜和黑木耳泥,佐料除了马铃薯泥外,还有风干后又再次注入汁水,以便达到弹牙质感的中国梨子,南洋韵味浓厚。甜点芝麻蛋糕配豆奶冰淇淋,不使用牛奶,以淡雅豆香做主角,以及芝麻和母亲家乡的砂拉越胡椒调味,个性十足。
魔鬼鱼烩饭的灵感则是来自本地常见的烩饭和鱼片汤,不同的是用清汤取代浓郁酱汁,形式更像意大利炖饭(Risotto)。李文胜使用区域捕获的魔鬼鱼,更扎实的嚼劲是本地人熟悉的质感。
品尝胡伟良团队的创作,有很熟悉的东南亚味道,但在形式和品味层次中释放出乎意料的西方味,家常中又有惊喜,是惊艳处处的一顿饭。
李文胜说:“菊花一般用来泡茶和调制凉茶,很少用来做菜,尤其是西餐。我喜欢它独特的香气,因此尝试用菊花入菜。我用菊花来搭配鸭胸肉,因为鸭肉浓郁鲜味和菊花的清香能形成有趣对比,能添加一层清香,让这道菜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提升家常味
李文胜说:“当我构思菜单时,我想展示我这些年学到的烹调手艺,同时作为东南亚华人,我想多用更多源于我的饮食文化根源和记忆的元素。我始终相信,许多我们认定简单的食材未必只适用于亚洲菜色,花点心思的话也能以清新另类的方式呈现。”
韩立光祖母曾为旅居本地的英国家族工作,为他们烹煮的海南鸡饭加入蘑菇酱以迎合外国人口味。韩立光就本着祖母的食谱烹制一道“红毛鸡饭”,使用卓泰山农场的走地鸡和祖母家传辣椒酱,以自家做的面皮包裹上桌。另一道主食则使用本地农场饲养的鹌鹑,搭配打成泡沫状的沙爹酱,向本地小吃沙爹致敬。
韩立光说:“这个概念包括采用本土食材,充分展示它们的原味,采用最适合的搭配方式,呈现儿时记忆中的滋味,以及根据祖母做的菜肴创造的新菜色。”
上月初在北干拿路(North Canal Road)开幕的Ibid是他这些年耕耘的果实。餐馆名字是拉丁文,有“同源”的意思;菜品主题源自胡伟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他成长的中菜和西餐。
餐馆提供照片
餐馆经整修后有两面装饰墙,一面展示蚝干、鱼鳔、虾米、野生蜜糖等在地特色食材,一面展示祖母用过的沙煲、茶具、碗碟,突出餐馆的个性。
“虽然我的技巧着重于欧洲料理,但风格却深受儿时味道和传统食材的熏陶,是很多人熟悉的家常味。我在The Spot就致力研究这些东南亚独有的食材,然后用较现代的手法融合一起。”
由2015年第一季《亚洲顶级厨师》(MasterChef Asia)冠军胡伟良开创的餐馆Ibid,凭着儿时记忆的浓烈南洋餐饮风格为基础,再通过成长岁月的烹饪训练和饮食历练来雕塑味道,烹调出传统而富有新意的佳肴。
受访厨师认为,所谓的南洋风味,指的是源自本区域多种族的儿时味道,本地餐馆Labyrinth创办人兼主厨韩立光也不例外。这家餐馆2014年创立,去年拿下米其林一星荣誉,现在以“新诠释新加坡美食”的概念全新出发,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祖母启发的美食。
“我希望做的是利用能触动我的食材和味道,使用我学到的技巧,创造具新鲜感的菜肴,为宾客带来味蕾上的惊喜。”
Labyrinth以在地食材为本,选定食材后再具体创作菜肴,然后才考虑风味搭配和烹调手法。就拿前菜招牌罗惹(Labyrinth Rojak)来说,韩立光喜欢峇淡岛无刺蜂蜜类似油醋汁(vinaigrette)的独特味道,让他联想到酸酸甜甜的罗惹,因此就使用它和本地香料和可食用花朵搭配菠萝蜜冰糕,做成独特的版本。
区域食材搭配欧洲厨艺
韩立光与本地农场与渔场合作时发现,由于本地气候多变,在地食材未必日日如常供应。他举例说,一夜的暴雨就可能摧毁了所有花朵,但这也是依靠在地食材的有趣之处,餐馆每日的菜单就根据食材供应而改变,厨房和客人日日都有惊喜。他在寻访在地食材时也有不少新发现,如本地花蟹和蛤蜊比想象中甜美,来自Nippon鲤鱼场的银鲈鱼肉鲜味和油脂也有优异平衡。
李文胜童年时最常吃的南洋水果是俗称“Buah Long Long”的沙厘果。他回忆说,住家附近就有不少沙厘果树,常常和友伴丢掷石头“打下”水果生吃,或是拿回家搭配黑酱油、指天椒和糖调味,是儿时味道。在The Spot的带子刺身,他使用沙厘果和酸梅制成的酱汁,再由柠檬汁和椒盐提味,切薄片装盘,清香微酸交织成夏日风味。
本地餐饮业最近吹起了一阵南洋风,厨师不再一味追崇西方口味,而是根据儿时味蕾记忆,选用区域食材,在地养殖的家禽和蔬果,烹制性格鲜明的新派南洋美食。
原本从事法律行业的胡伟良对烹饪的兴趣源于好客的父母,在他们的熏陶下掌握融合了福建、广东菜系的南洋菜,同时也开辟意菜和法菜的门径,游走东西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