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印章最好
印章中国独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一枚印章,之所以选择印章,就是想创造奥运史上的独一性。当时,那枚印章放在雕有长城和天坛图案的紫檀宝盝里,当吴邦国委员长和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共同打开时,全世界都看到了这方晶莹剔透,堂皇大气的“徽宝”。这方印章釆用一整块15公斤的新疆和田玉,也是中国整个印章史上精致精美的大器。
我从小对印章就记忆深刻,小学校门口就有一家刻章店,室内昏暗,木板隔墙,每天放学我都能看到,有二三个老者开着台灯,坐在老式写字台前,桌上堆满了各种章料,永远在聚精会神地刻章。我小时候是人民币最值钱的时候,好一点的刻章店,刻一方印章也只有五毛一块,你急,加钱,立等可取;你不急,打一张收条给你,一周后再见。我父亲也有一枚印章,长年锁在五斗橱的第一个抽屉里,一个月只用一次,他要领工资。我记得那枚章是有机玻璃的,躺在一口枣红色的小棺材里,为什么躺在棺材里?其实棺材是印盒,棺材在过去有着吉意——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的确,父亲每次用完,我们家就能过上十几天吃饱肚子的日子。
一样东西一旦被列入“非遗”,那也就意味着怀念它过去的荣光,将大于它在现今社会中的实用意义。
张震
中国作家(作者提供照片)
秦汉时代的印章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字发展得比较迅速,由籀书发展成篆书,又由统一后的小篆演变成缪篆,刻在印上的文字圆润苍劲,笔势挺拔。二是那个时代也重视制印,制成的形状、款式、构图、印纽都十分精巧优美。秦汉时代印章多以“田”字布局,这种构图方法,至今都是制印最常用的手段。齐白石就曾经说过:“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之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清代西泠八家的奚冈也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印章自古就有,在殷商时期就是一种凭信的记号,在商业贸易中使用,用以货易货。那时候的印章是土块烧制,章上刻什么内容?盖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楚,至今没发现实物。那时候盖章,可能就是代表一个“讫”,意思是别在打听价儿了,有主了。
唐宋时期可能是仕人和文人的喜爱发生了变化,不太看重印章,总体上比较沉闷。唐宋人的书法宗魏晋,写篆书的人比较少,所以我们现在很少能看到唐宋名家书写的篆书作品,多数都是楷书、行书、草书。印章再次兴起已跃至元代明代,自元代画家王冕发现“花乳石”以后,印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花乳石”其实就是类似离他家浙江绍兴诸暨不远的青田石,王冕以“花乳石”制印,开创了“软石”制印的先河,他也因此在印人中闻名古今,王冕有一个号,叫“煮石山农”,他在制印和印人的交流中常用。王冕之后,明代的文彭又进一步将石质印材发扬光大,文彭远祖文天祥,父亲文征明,文彭用印原先是自己用篆书写在牙章上,然后请南京的李石英镌刻,总是这样制印也麻烦,后来他在南京得到了四筐民间雕琢首饰灯光石,于是他就试着当印材,亲自镌刻,结果不但方便刻,而且效果极佳。
清末民初之后普及
始皇帝有象征权力的玺印六枚,玉制螭虎纽,玉为蓝田玉,螭虎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于雕刻的一种异兽,螭虎是龙和虎的合身。始皇帝的螭虎纽不是专门为他设计的,而是在他之前大部分皇帝的印玺都是螭虎纽,螭虎代表什么?那个时代人们常用“鹰扬之校,螭虎之士”作比喻,意思是神武、力量、权势和王者风范。刘邦攻入咸阳,得始皇帝螭虎纽玺,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昌寿。刘邦大喜,玺不离身,并定为传国宝玺。从刘邦之后至满清灭亡,各朝各代皇帝宝玺的形状和印纽基本如此,不同的只是数量的多寡,少则一二枚,多则十几,皇帝中最多者要属清代乾隆,他有二十五玺,意思是希望满清能传二十五世,结果到第十代就“了西”了。
文彭制印之后,他的学生及一批批文人和书画家均加入了自己制印的行列,有文人和书画家参与,印章的内容及形式到了无限制的丰富,至此一直到民国,中国印章文化都相当繁荣,先后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皖派、歙派、洞水派、粤派、浙派、新浙派、鲁派、娄东派、扬派、如皋派、云间派、闽派、京派等风格不同的派别,出现了一大批如文彭、何震、黄牧甫、赵之谦、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等篆刻大师,为中国印章成为世界上一种独立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民国时期专门靠制印吃饭的人中张樾丞算是一个大家,他20岁从河北邢台新河县来到北京,先在留黎厂(琉璃厂)益文斋学刻铜印,日日勤奋苦研,一路自学成才,他先为宣统皇帝溥仪制印8枚,后又为段祺瑞、唐绍仪、吴佩孚、冯玉祥、张宗昌、白崇禧等人刻印。解放后,他也给朱德、周恩来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经毛泽东、周恩来审批,由他来镌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印”。民国时期的文人也热衷于刻章,公开收费,明码标价普遍存在,如陈师曾、刘半农、瞿秋白都是好手,瞿秋白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还曾为狱兵刻过姓名章。抗战时期,闻一多在云南也经常刻章补贴家用,有美军从缅甸过来找他,他不忙时,就给美国人起个中国名;他时间紧张时,直接把“汤姆”“山姆”刻在石头上。当然,走的时候光说“Good”可不行,同样要掏腰包。傅抱石早年在家乡江西新余,也经常帮人刻章挣钱,而且还收入不错。解放后,傅抱石在人民大会堂画《江山如此多娇》时,也极为认真地刻了两方大章,一方是“江山如此多娇”,另一方是为毛主席题画时用的姓名章,不过这次傅抱石可没和国务院的同志谈钱,毛主席也没有使用那方姓名章。
印章躺在棺材里
中国古代印章和现在一样,分为公章和私章,过去有句话叫“文凭书,官凭印”,这里所讲印,就是指公章,公章一盖,表示认可或通过,公章上交,表示本官不干了。中国古代印章兴于春秋战国,盛于秦皇刘汉,秦之前印章主要有两种材料,一种玉制,也称之为玺;另一种金属制成,统称为鉨。玺和鉨同一个读音,区别是用“玉和金”两个边旁部首来代表不同的材料。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后,因玺和鉨同一个读音,他规定他使用的印叫玺,别人不能再发同一个音了,就废除了鉨。他分的很细,文官的印就叫“印”,武官的印叫“章”,私人用印就叫“印信”。现在人用印已经不怎么分了,叫印叫章叫印章印信都行,只是不能叫玺,因为你不是皇上。
进入清末民初之后,印章在中国人的家庭中越来越普及,一度是中国人的常用物品,刻章店举国都有,甚至在一个小镇上,都可以找到二三家,印章的材料也空前丰富,金、铜、竹、木、石、牙、骨、砖、有机玻璃等等什么材料都有,刻一枚印章的价格也贵贱不等,便宜一点的也就几个馒头的价,贵的上百甚至几百大洋,像泰斗级人物吴昌硕在辛亥之后,在上海《申报》上标出每字四圆,当时一圆可以买30斤大米和8斤猪肉;像齐白石1931年时在本子上记事:有人给他230大洋,铜瓶一对,请他刻8枚石章共计56字。
印章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一个物件,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跑得真快,转瞬之间,我们不再需要印章了,甚至连成为一个家庭的附属品都谈不上了,现在领薪水是直接往你的卡里打,你去买东西没人会收你盖过姓名章的欠条,刷微信支付宝就好啦。可能书画家和收藏爱好者还看重印章吧,除此以外,我真不知道谁还需要印章?印章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一个物件,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一样东西一旦被列入“非遗”,那也就意味着怀念它过去的荣光,将大于它在现今社会中的实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