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茄子也只有到了秋天才最好吃。有人说秋茄有毒,这对茄子来说是个莫大的冤屈。“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这是农家的一句谚语,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茄子的生长属性,又概括了享用美食的生活哲理。到了秋季,日夜温差加大,茄子养分积累多,温度适宜。由于环境条件能满足生长发育的要求,不仅蛋白质及钙含量高,而且品质好。农村俗语说“留命食秋茄,留目看世上”,意思是只要有忍耐心,一定能看到世间事物变化的终局。它隐含一种感慨。

秋后的茄子似乎多了一份坚强。虽然叶子稀疏零星,依旧挂着几颗紫色的茄子,孤零零地在秋风中摇曳。看到茄子禾杆开着一些花骨朵,还长着幼小鲜嫩的小茄子,我还是不舍得拔掉,在地脚边留了几棵。一场秋雨,秋茄子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似的,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精神抖擞了起来,干巴巴的叶子也滋润了起来,腋下又开了几朵淡紫色的花蕾,不久,禾杆上长出酱紫色的茄子来。虽同是茄子,其外表却与夏日里的茄子迥然不同。秋茄茄身碧绿通透,身形苗条,瘦瘦长长的,很像一根纤细修长的手指,瓜尾还向上翘,所以秋茄也被形象地称为“观音手指”。

我家的菜园虽然只有一席之地,但它不仅为我们源源不断地供应时新菜蔬,更是我的乐园。菜园子里的蔬菜一茬接着一茬,一季下市,接着就要种下一季,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入秋以后,上一季的蔬菜也就即将退出舞台。这时,我会及时把菜园里的南瓜、丝瓜藤蔓扯了,架子拆掉,菜地里顿时空旷明亮起来。接着,又把辣椒、豇豆等的藤蔓拔掉,空出菜地来,种上萝卜白菜。唯独留几棵茄子在地里。母亲说,秋茄子最经得起风霜寒冻,暂且留着,还能长出不少茄子呢。

☉张坤(中国写作人)

茄子有白茄、青茄、紫茄,在没有反季节种植蔬菜的年代,茄子是春植的农家菜,夏天是收成的旺季,到了秋天,茄已是残枝黄叶,成了稀有的东西。“留命食秋茄”就是留着命等着吃这稀有的东西。可见,人们是以能吃上这“秋茄”为期盼的。

夏天里,可吃的蔬菜相当多,夏茄在餐桌上向来是配角的份儿。可是到了秋天却完全不同了。入了秋,菜园陆续下市了。丝瓜、南瓜无精打采耷拉在藤架上,辣椒和茄子似乎还在努力坚守,但它们都已经不年轻,叶子上布满了虫噬的洞痕,但辣椒还是把火红的果实不遮不掩地挂在骨瘦如柴的枝干上,做生命最后的燃烧。茄子,要比辣椒来得更顽强,它的茎干虽然失去了血色,但是紫色的茄花星星点点羞赧地藏掖在浓密的枝叶间,憋足了劲,一脸的紫铜色,与辣椒遥相呼应,成就着秋园大红大紫的图景。

中国很早就有把茄子当作菜蔬的记载,明代《澄海县志》记载:“蔬菜有茄,有紫、白、青、黄数种,一名落苏,以紫和白两种最好。”北宋黄庭坚更诗云:“君家水茄白银色。”即指白茄而言;紫色的茄瓜则相传是隋炀帝最爱,由于它色彩艳美,故赐其名为“昆仑紫瓜”。甚至在《红楼梦》中也有茄子身影,大名鼎鼎的“茄鲞”是也,以鸡油炸,加上鸡肉和香菇等辅料拌和,再用鸡汤煨,芝麻油炒制而成,听得刘姥姥合不拢嘴。这当时得令的秋茄,细嫩柔软,香味扑鼻,令人爱不释口。明代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中称赞: “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吃茄子可散血止痛”。

秋天吃秋茄可谓是正当其时。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干燥,加上“秋老虎”的余威,很多人在这时会出现上火的症状。茄子虽是寻常之物,从中医的理论来讲,却因味甘、性凉,故能清热解毒,通脉络,降“火气”,除秋燥,因而秋天里食用,更能发挥出其药食两用的功效。所以,老辈人常说:“吃了秋茄子,饿死郎中爷。”

秋茄茄身碧绿通透,身形苗条,瘦瘦长长的,很像一根纤细修长的手指,瓜尾还向上翘,所以秋茄也被形象地称为“观音手指”。

饿死郎中爷,这话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茄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又兼具药疗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茄子属于性凉食物,如果最近肠胃不适,就要少吃些,否则会加重肠胃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