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理至性的医学散文
亲近读者的方法,从书中许多题目都用“?”号看出来,在在为读者的诸多“问题”解惑,破除迷思。本书58篇文章,环绕着“心脏”涉及的方方面面,基于他的研究心得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内容实用性强。平时阅读一二,增广对心脏病防治的新知。毕竟心脏病,新加坡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号杀手,更是一个可怖的潜伏狙击手,一定的认知可提高自救于危的机率,笔者是一个过来人。
他精通中英文,通晓福建、潮州和广东话。论及“方言与医患沟通”,他强调“语言沟通”与“预疗效果”的深层关系。他对好多年轻医生与年长者的口语沟通障碍,对我们的华文水平整体下降表示深切关心。有效沟通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上医之道”,必须正视。
十多年前,华文报章要加强医生执笔为文的阵容,希望作者和稿源在地化,向读者传达医疗信息,普及医药知识,提高保健意识,还可真不容易。按当时的新加坡西医行为准则,医生担心外务动辄有被指“违规”之嫌,不然就是谦称多年华文已然“报废”。
以病犹亲——这是陈教授的医者言。正是这种悲悯的医者胸怀,不时自然流露在思维慎密的文思中。
在《临床心得》第一集(2011)出版时,笔者在序文里回忆2006年,我和当时担任华文报咨询团成员的瑞献谈起保健文章必须在地化的重要,他推荐淮沁。认识淮沁多年,我却要他在报端为文多年之后,在一个餐会上才恍然知道他原是出身英校。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淮沁医生是毅然执笔为文的医生之一。从此,他笔耕不辍,至今已12年,堪称跑的是医生专栏马拉松。最近二度将专栏文章汇编,出版《临床心得——心脏病防治新知二集》。
(作者为本地作家)
笔者在《联合早报》和《健康No.1》执事期间,有幸和身任国立大学心脏中心总监的陈医生合作,感染他以众心为己心的心怀。举凡报馆举办的保健活动,他都二话不说登台主讲;他深知在逐渐老龄化的社会,只讲华语人士是个庞大社群,在国大医院主办的医药讲座中,他和同僚也主催华语场次。
冠心病为遗传和外在环境因素结合导致,陈医生坚信人可以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媒体专栏,他视为一门重要管道,以此教育大众,使之吸取知识,提高意识,把握自己,进而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由于医疗和教研相长的成就,他在2015年升任国大正教授,目前也担任卫生部多个委员会委员,参与政策的检讨和拟定。在繁忙的夹缝中,写作大多数仍是在机舱或度假时抽空完成。
陈医生经常在国外,尤其在中国讲学,故中文的医学词汇掌握准确,为文不避,还技巧地融入话题化的行文中。比如,在论及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时,把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曼联球会(陈医生是这支英超足球队的粉丝)领队弗格森都患“房颤”这病况拉进来。他深入浅出,务必让读者明白。
以病犹亲——这是陈教授的医者言。正是这种悲悯的医者胸怀,不时自然流露在思维慎密的文思中。翻阅他寄赠的文集二,我不断深化我的新知,也不时拍案,读的不也正是一篇篇至理至性的医学散文!
为读者解惑 取材生活化
陈医生在领导国大医院心脏中心建立新厦时,邀请他的叔叔、多元艺术家陈瑞献义务为中心设计一个石雕园。2015他邀请我国印度舞蹈家尼玛拉·瑟莎蒂和尼文·赫沙尔在这里举办跨界艺术表演,文集中的《艺术、音乐与健康》,文情并茂地阐述“将艺术与医疗结合,全方位地为心脏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奉献力量”的决心理念。
取材生活化亦是本书的特色,比如,《有利心脏健康的最佳饮食》一文,以一名美国心脏外科医生到国大医院分享所鼓吹的“无油素食”饮食法为引子,作者除了从循证医学打上问号,也从素有“美食天堂”的新加坡人的生活做出踏实的审视。由此介绍评述几个与心脏病有关的流行多时的饮食疗法,提出意见,供读者参考。又如,如果你一家大小计划到高原地区旅游,如中国四川九寨沟或西藏拉萨,《高山症与心脏》一文则可为行前准备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