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过巴黎,是否对巴黎的树留有印象?

当她用“第三只眼”拍摄时,须在直觉提示后立即准备按下快门,而那通常是在摄影师最不设预期的时候——“第三只眼”早在肉眼有时间理解之前,已意识到这种情况。这些画面的消失和出现一样快,张玉卿放慢相机的快门速度,故意放弃捕捉清晰完美图像的机会,宁愿让相机这“第三只眼”睁开更长时间,以便给无形的能量和情感世界腾出更多时间,用光和彩色的形式呈现在相机的画布上。

张玉卿认为有些东西是肉眼看不见,却能被镜头捕捉的。

在她看来,相机是一种光线媒介,是人类与自然形成一种天生却无形联系的完美渠道。

她觉得,以这种方式拍摄照片,可帮助她模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更高自我之间的界限。

“巴黎的树”摄影展目前在新加坡法国语文学院(Alliance Francaise de Singapour)举行,展至2021年1月9日。该学院现闭馆至明年1月3日,详情可上网:alliancefrancaise.org.sg

在张玉卿眼中,树木象征着无形力量,保持着沉默,但她觉得自己读的书却给了树木声音。“书,远古时代写在树叶、树皮和纸上,书不是树的礼物吗?通过书本和树木的陪伴,我学会了聆听沉默,看到虚无,拥抱孤独,而非逃避。”

返回新加坡后,她也观察了这个城市里的树。

在被问及缘何将“巴黎的树”作为拍摄主题时,张玉卿对《联合早报》说:“人们一直认为有必要用有形的东西来代表那些不可见的,与其将枯死的木头雕刻成神圣的象征,为何不直接将祈祷传达给树木呢?这些活着的信使难道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与神祗交流吗?”

“如果‘影’是‘光’;‘摄’是‘写’,那摄影可被解读为‘光的书写’。”张玉卿说:“这即是我摄影的目的,我不想用我的照片写一个故事,我更感兴趣的是,我的照片能对我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对我而言,相机是光信息的传送者和翻译者。长期以来,我一直将其视为我的第三只眼——直觉之眼,在冥想中得到磨炼,在光芒中得到引导。相机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东西。”

在新加坡,人与树之间的完美关系又是什么?张玉卿说:“树木必须在城市中挣扎求存。每个城市通常对树木都抱有敌意,但没有树木就什么也没有。尤其是在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它如此现代,我们须要做出更多努力,以更好地关注这些有益的生物。树木已经存在很久了,并将在我们离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着——提供遮阳避雨的树荫,净化人类呼吸的空气。”

摄影是光的书写

她接着说:“当阿巴斯于2018年去世时,我以为我再也无法拿起相机,但巴黎的树木成了我忠实的同伴,一直驻留于那里,像我失去的那根支柱。如果树木有形而上学的玄机,那么巴黎的花园就是我的圣地。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它们中间行走,找到安慰和陪伴。”

学习城市的树的精神

她的恩师和伴侣、玛格南摄影通讯社(Magnum Photos)摄影师阿巴斯(Abbas)也曾住在巴黎,阿巴斯2018年过世。张玉卿的摄影系列“巴黎的树”,可被视为她的自我疗愈系列。

疫情笼罩之下,法国之旅犹未可行,但曾在巴黎旅居的本地摄影师张玉卿,用她的相机捕捉了巴黎街头那一抹久违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