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辰威的改编,以及郑渊智、李正兴(钢琴)、苏金福(二胡)演译的《道别,此处最好》,周德成听得“字字扑面”,他说:“我提供的词和原诗略不同,添字加了一些层次,我觉得诠释者表现了层层递进的情绪。”

由联合早报举办的“遇见”文学音乐会,改编16位新华诗人的诗作,将他们的文字转化成音乐,让观众感受诗乐相遇的喜悦。

她也赞赏林振发的调度,一气呵成呈献16支曲子,不打断观众情绪,让人全情投入诗乐的世界。

诗人林得楠认为新作展现全新的诗乐风格,给他特别的读诗体验。“听郑渊智演唱我的诗作《如果诗的来生,是一棵树》,感触特别深,边听边感觉到一棵诗一般的树在蜿蜒伸展。”

这次合作,诗人给予作曲家绝对自由,他们都是在音乐会当天才首次观赏到自己的文字如何转化成为音乐。

须找机会重演

他说,新作品不能只是一次性演绎,必须找机会重演,这对本地艺术生态尤其重要。

诗人伊蝉非常喜爱李正兴对其作《不足》的改编,她说:“我的诗被谱曲虽不是第一回,但还是很感动。《不足》被赋予优美的传统声乐风格,由男高音郑渊智完美诠释,我想这首诗又重新活了一回,并以更丰富的姿态再现。”

观众洪筱蕙认为:“歌唱者齐心用心把诗唱出来,感动了我们,赋予诗另一种精彩生命。”

林振发担任创意总监,带来六人团队,以剧场元素调度诗曲发表。

此外,对不谙中文的观众与表演者而言,更有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习唱堂中便有几位非华族成员,法兹莲妮(Fadzlianie)刚拿到谱子时,也很头痛如何准确发音,幸得团员与指挥帮助,才渐渐熟悉文字发音与诗作内容,不过彩排时大家多用中文也让她无所适从。

演出者则有郑渊智、孙兆瑞、朱舒祺、许翠珠、宋子良、陈奕良、王昊、周煜扬、段媛敏、习唱堂(指挥:郑维诚、钢琴:梁明蔚)与鼎艺团(苏金福、徐君翔、蔡友国、郑怡雯、陈洁卿、刘峰华、梁品涵)。

音乐会由联合早报与新加坡作家节联合呈献,参与阵容浩大。本地青年作曲家梁洁莹、王辰威、李正兴、陈长毅、冯国峻与陈裕婷,改编英培安、淡莹、潘正镭、周德成、梁钺、陈维彪、林得楠、伊蝉、黄广青、林方、佟暖、周昊、杜红、莫邪、吴启基与陈志锐,共16位新华诗人诗作。

习唱堂指挥郑维诚也说,单场音乐会发表16首本地新创作,是难能可贵的创举,他希望未来还有机会重新演绎,把音乐更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林得楠认为,无论作曲者或表演者,都展现出高艺术水平,希望这次音乐会不是终点,未来还有更多跨界与“遇见”。

这场音乐会是早报95周年报庆的最后一场庆典活动,此外,由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的新加坡作家节也于星期天圆满落幕。

更让人欣慰的是,他认为新作中出现了可能传唱的版本。

这次音乐会美中不足之处,在于现场缺乏文字投影,观众无法一面聆听一面感受诗词。虽然主办方提供节目单,列出16首诗作,但会场灯光昏暗,无法适时对照,相当可惜。

另一位诗人周德成则说,音乐让诗作更为立体,增加了层次。新作非一味由歌者演唱,也有纯器乐曲,另有朗诵与音乐结合,多元再现。

“遇见”文学音乐会上周六(11月10日)圆满落幕,16首全新作品首发,让人意犹未尽。

其他建议还包括,应该举办演出后的交流环结,让诗人、作曲家、表演者与观众更深入了解创作与诠释的意图与挑战。

音乐工作者林杰栋对音乐会的呈献方式赞誉有加,他原本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场传统的音乐会,没想到加入了剧场元素。新作展现六位作曲家的不同风格,他希望观众都能以开放的态度看待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