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好死》的核心寓意,目的不在于颠覆大部分人所持有的保守死亡观,反而是以其为基础,进而用轻缓的反思口吻来推动延伸,提醒观众在检视死亡及相关课题时,必须融入现代视角来诠释。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死亡及其相关课题所带来的影响,必将迅速显见于我们的生活。唯有通过现在进行对话,死亡课题才能在我们的世界里被人性化后,减去一切因为未知而使然的破坏。

死亡虽然是生命的必然终点,许多人却因为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或个人情感无法负荷的关系,刻意选择以“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态度来看待死亡,以及相关课题。然而,当身边的亲人,甚至是自己,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必须直视死亡时,我们懂得如何妥当地迎接死亡吗?又或者,当下那刻的我们,是否有充足的认知、时间和能耐,来做足迎接死亡的准备呢?

艺评

滨海艺术中心第15届“实验剧场”(The Studios)今年以“生死之间”的主题,让观众通过戏剧,对生命、死亡,以及处于两者之间时,作省思与探讨。我观看的,是由黄淑敏编剧,陈颖璇指导的《一场好死》(A Good Death)。陈慧娟(Karen Tan)在这部独角戏里一人分饰多角色,但主要以一名慈怀护理专科医生“梁医生”的角度,分享自己与病人、家人之间互动的经历,逐步引导观众提高对慈怀护理(Palliative Care)及其病患的认识。

黑箱剧场作为演出场地的魅力在于,观众能在极少干扰性元素的环境里,体验演出,即直接从剧里感受看护人,包括平时颖悟绝人的医生,在面对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时,如何承担与处理整个倒数过程衍生出的无奈感与不确定性。死亡作为课题,因此有了更宽阔的讨论维度,其导向不再是单一、个人。

一样。穿上鞋子后所展现出的不同身份和印象,本质上都是一种相同的精神投射,折射出人物在接触死亡带来的无奈时,对人生掌控权的极其渴望。

有意思的是,戏里的鞋子不单只是保护双脚的简单物品,鞋子也是象征身份的符号。梁医生脱下鞋子后,就从病人的医生,转变成病人的家属,即患上失智症父亲的女儿。父亲健全时的性格因为失智症而渐渐“死亡”,每当看到父亲病发失控后,沮丧的梁医生便会立即穿上鞋子,恢复专业的身份后便夺门而出,似乎逃避家中的一切。此外,当梁医生和母亲在讨论父亲的寿衣选择时,母亲坚持父亲的西装必须配上一双正式的鞋子,不能是他患病后喜欢的拖鞋配袜子,才可如患病前在儿子婚礼时穿的一模

人活着的时候,花费精力确保自己有着美好人生(A Good Life),不会多加思考如何才能得到“一场好死”。这部戏从看护者的角度,在慈怀护理的语境下,做出了善意提醒:人生无常,死亡则是个永恒不变的定点;身边的人面对死亡时,我们依然有能力在不确定中,专注于确定的事情。竭尽所能协助他们在有尊严和选择的积极条件下,划下最完美的句号。毕竟,让病患在舒服、安心的状态下离世,何尝不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崇高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