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些广告一般是中西企业各占一半,中西方企业的广告在维港大厦汇聚,互相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而广告主角由西方企业一面倒地转向大陆企业,既说明陆港两地融合日益紧密,某程度上也显示香港正走向大陆化,对大陆旅客的吸引力自然大减。

然而,过去20多年香港旅游业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眼下正逐渐失去独特的吸引力,这已是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香港旅游业未来除了得获得港府扶助,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新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记得早些日子有大陆朋友到香港旅游,我晚上陪他到尖沙咀,我们从尖东天星码头一带远处眺望对面维港夜景,朋友突然说:“咦,怎么这么像上海外滩啊!”原来,对岸大厦外墙的广告主角全是大陆的知名品牌。

冠病疫情肆虐香港三年期间,访港的旅客人数几乎归零,对旅游业造成史无前例的冲击。让人意外的是,香港旅游业在2023年疫情结束后复苏的速度相当缓慢,过去一年的游客数量并未如预期般迅速反弹。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在疫情前即2019年首11个月,约有5200万人次访港。去年1月至11月期间,访港游客只有约3007万人次,不到2019年同期的六成,距离完全复苏的目标仍有一段相当遥远的距离。

中美贸易战至今已持续五年,期间中国不断对外开放市场,包括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香港的货品已没有价钱优势。再加上近年大陆海关严查行李、严格打税,某程度上也阻碍了大陆赴港旅游意愿,导致香港旅游业雪上加霜。

有鉴于此,近来香港社会纷纷探讨如何重塑香港的旅游天堂美誉。新一届区议会本月初一履新,全港18区区议会就各自提出举办不同活动,希望吸引更多游客访港以提振地区经济。可惜大部分活动和以前没太大分别,反映港人似乎仍未找到香港旅游业吸引力不再的真正原因。

显然,从旅游的角度看,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独特的生活模式等等,在很多细节仍保持“两制”特色。以刚过去的跨年倒数和烟火汇演活动为例,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大陆旅客抵港到维港两岸观看。大陆旅客之所以千里迢迢要到香港看烟花,除了香港的活动相当成功,更大的原因是大陆今年新年禁止大规模公众活动,没有类似的烟花表演。

但这些优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中国大陆不断发展,香港的所谓旅游业特色只会不断减弱。全港多区未来一段日子准备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可能有各区特色,但对海外旅客来说却未必有香港的特色,并非长远刺激旅游业之计。

延伸阅读

同一时间,随着新加坡、泰国等国陆续对中国旅客免签,大陆民众出外旅游的选择越来越多,意味着香港旅游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最近香港人蜂拥北上消费,也成为城中话题。

二是香港作为自由港,货品进出口均免税,同样的国际名牌货品在香港的售价往往比大陆便宜一大截。对许多广东民众来说,他们到香港并非旅游,而是购物。每每谈到香港旅游业,大部分人都会提及购物天堂这个特点。

过去十多年,香港出现反水货客、骚扰大陆游客等一系列事件,或多或少打击了不少大陆民众赴港旅游的意愿。然而,要说疫后香港旅游业未能复苏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上述香港两大独特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香港一直是中国大陆民众最喜欢旅游的首选城市。自从港澳自由行政策2003年实施以来,许多中国大陆居民涌到香港旅游,在推动香港旅游和零售业高速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街上随机询问一些大陆游客,很多人都会说他们到香港旅游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荟萃的国际都市,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大陆没有的氛围。比如,香港社会华洋共处,已发展出一套糅合中国菜和西餐结合的饮食习惯,例如茶餐厅吸收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创造出蛋挞与菠萝包这两种中西文化混合的香港美食。传统和现代文化随处可见,这些正是香港独特的吸引力。

事实上,香港除了过去作为免税港的购物优势已荡然无存,旅游成本也越来越高。以酒店住宿为例,目前香港的酒店整体房价已高于2018年的平均水平。

踏入2024年,港府满腹大计,准备致力吸引更多旅客赴港。据悉,中国政府在农历新年前可能会宣布以“循序渐进式”放宽自由行,恢复甚至扩大“一签多行”城市,届时访港旅客人数有望显著回升。

不少大陆旅客认为香港房价昂贵,宁愿选择即日回深圳过夜节省旅费。翻查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数据,去年11月访港的大陆旅客中,选择过夜的只有约106万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只恢复至约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