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港人最有影响的,是将于今年4月1日实施的垃圾收费,届时每家每户都要购买指定尺寸的塑料袋及标签,包妥垃圾后才可弃置,预计三四人家庭每月的垃圾费用开支约为30港元至50港元。区区数十港元看上去不多,可对一些基层民众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面对大大小小项目的加价,不少港人都慨叹今年的生活负担有增无减。如果去年是香港疫后全面复常、急起直追、全力拼经济的一年,那今年则是香港加速谋发展、积极惠民生的一年。

另外,香港多年来一直被批评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乏力。可喜的是,过去一年港府大力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在吸引重点创科企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包括有国际大型药企和龙头新型能源公司落户香港。这些企业将带来大量投资和工作,助力香港产业提速发展。

当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当属23条立法。香港《基本法》第23条赋予香港特区宪制责任,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自从2019年反修例风波以来,港府过去三年不断推出政策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当局正全力准备在今年完成23条立法

回顾2023年,疫情渐远去,香港踏上全面复常之路,社会和经济呈现向好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困扰港人多年的房屋问题,港府在落实公营房屋供应方面取得多项重大进展,包括超额完成觅得土地目标,可以兴建约41万个公营房屋单位。住在恶劣生活环境中的市民,有望早日转到较理想的居所。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23条立法是香港的应有之义,通过后可以与《香港国安法》联合起来,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坚强的保护盾。但23条实施后,或多或少会影响香港的国际形象和外资信心,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其中,连锁快餐店麦当劳宣布从1月2日起调整所有产品价格,每项产品都涨价1港元(约0.17新元),平均涨幅为2.6%。麦当劳作为香港餐饮业的龙头品牌,此举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全球消费物价及粮食价格持续高企的背景下,香港餐饮业的经营成本正不断上涨。

随着新年钟声响起,全球在星期一(1月1日)凌晨正式踏入2024年。不过对香港基层市民来说,新一年的开启不一定就是好的开始。一如往年,香港多项和衣食住行等民生相关的用品和服务在新的一年纷纷涨价。

延伸阅读

至于金融领域,港府去年主动加强跟中东和亚细安地区等新市场的合作,并在年底迎来亚洲首只沙特阿拉伯挂牌基金(ETF)在港挂牌上市。另一方面,当局也继续深化与中国大陆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先后推出“互换通”“港币-人民币双柜台”等,并加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功能。

令人担忧的是,香港经济放缓似乎不是周期性问题,更多是结构性问题。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科技大学经济学系荣休教授雷鼎鸣早前曾经预言,香港经济未来八至十年难以好转,即使增长也会非常缓慢。由此来看,香港经济距离全面复苏依然前路漫漫。

交通方面,负责管理香港出租公共房屋的房屋委员会早前宣布,辖下194个停车场的停车位从今年1月1日起加租,当中私家车和轻型货车的露天及有盖停车位的月租分别加120港元和140港元,最高涨幅8%。香港约有三四成市民住在出租公共房屋,这项新政策无疑加重部分人的财政负担。

概括而言,香港在2024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转危为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增进民生福祉,极为考验港府的智慧。

政治方面,去年国际地缘冲突加剧。今年是全球选举年,大国博弈将会持续,香港在中美不断交锋的过程中也难以幸免。这意味着今年香港社会表面平静之下,各种乱的根源仍然存在。

实际上,民以食为天,香港人去年已明显感受到物价上升的压力。以大米为例,根据香港工业贸易署的统计数字,去年香港入口的各地米价都上升,例如泰国香米去年1月每公斤进口价只有6.79元,但到去年11月已上升约6.5%。港九罐头洋酒伙食行商会副主席李丰年日前受访时估计今年米价还会上升约5%,其他粮油食品售价也可能出现3%至5%的升幅。

然而,香港今年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不明朗的因素。经济方面,香港楼市、股市去年表现并不理想。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假期,零售市场也未见起色,市民宁愿北上或外游消费。香港总商会早前发表的年度“商业前景问卷调查”更显示,42%企业预期今年营业额会较疫情前减少,反映港企对今年业务增长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