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口转弱、内需复苏乏力之际,提振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外国投资者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信心也在持续减弱。

从时间点来看,“24条”出台的时机有些尴尬。政策出炉前一天,头部房企碧桂园宣布旗下11只中国境内债券停牌,加剧市场对房企债务风险的忧虑。在此之后发布的7月经济指标全面回落,表明下半年经济开局不利;官方暂停公布持续攀升的青年失业率,进一步损害投资者信心。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今年3月针对900多名会员的调查,多达55%受访企业不再把中国视为前三大重点投资地点。中国国家外汇局本月初发表的数据则显示,衡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直接投资负债增幅在第二季降至49亿美元(65.74亿新元),是该指标25年来最小季度增幅。美国总统拜登上周签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国公司和个人投资中国的半导体、量子运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进一步冲击外企在华投资。

针对这一点,“24条”中提及将探索“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并为符合条件的外企建立绿色通道,促进数据安全有序自由流动。此外,文件也提出要保障外企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外商出入境政策等。

新华社星期三(8月16日)发表题为《抹黑打压改变不了中国市场吸引力》的评论,指即便在美国“不遗余力打压”下,不少发达国家上半年对中国投资仍大幅增长。文章还以股神巴菲特为例,指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8年起通过投资中国电动车比亚迪,获得约30倍投资回报。

然而,今年来中国执法部门接连突击搜查咨询公司贝恩、尽职调查公司美思明智等在华外企办事处,已令外企人人自危;上月坊间又传出摩根士丹利将2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调离中国大陆,以应对日益严格数据监管的消息,令相关企业更加担心数据安全问题。

7月起生效的新版《反间谍法》,把间谍行为从国家机密和情报,扩大到“其他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但没有给出具体阐述。中国商务部官员在“24条”吹风会上被问及外企人员担忧反间谍法时回应:“企业只要依法合规经营,那就完全不需要担心。”

尽管没有激起太大水花,但“吸引外资24条”的重要程度,与扩大消费和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不相上下。如今的中国市场有多少吸引力,就要看官方如何解开投资者心结,保障在华外企权益——比起文件里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接下来会做什么。

中国欧盟商会认为,24条中的举措将极大提振商业信心,但前提是它们能“及时、协调、一致地落实”。商会声明特地强调,发布详细的政策实施指引“至关重要”。言外之音是,在政策落地生效前,外企信心将持续低迷。

冲淡“24条”利好效应的一连串负面消息,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的挑战:重回低谷并可能继续恶化的楼市、持续疲弱的国内需求,以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反映出的低迷预期。这些都是令投资者担忧的因素。

文章没有指出的是,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外国对华直接外资(FDI)金额同比下降2.7%,为三年来首次下降。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去年8月至今已接连12次减持比亚迪股份,持股份额由近20%降至不足9%。

股民们抱怨近期坏消息接踵而至时,似乎忘了就在上周末,中国政府刚印发一份提振经济的文件:《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

庞大的消费人群,高效完善的供应链,快速增长的潜力……这是外企多年来对中国市场的印象。但在三年冠病疫情过后,市场消费力正在减弱,产业链逐渐迁移,经济发展也面对空前压力。随着中西博弈加剧,在华外企甚至可能成为地缘政治斗争牺牲品,这导致外国公司在决策时更加谨慎。

外国企业的另一大顾虑,则是修订版《反间谍法》引发的寒蝉效应。

由24条措施组成的“吸引外资24条”,是继“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和“促进民营经济28条”后,官方出台的又一项经济刺激政策。但和前两项政策相比,“外资24条”引发的讨论不多,对市场提振作用也相当有限。

中国股市本周重启跌势,陆港两地股指不光将上月底中共政治局会议以来的涨幅尽数回吐,还在下探新低。炒股的朋友在聊天群组里自嘲,本周唯一好消息是“最多再跌两天,周末就不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