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10天内第二度就引发民间反弹的医保改革发声,强调医保改革的必要和益处,也表明各地将继续落实改革部署。分析认为,反对医保改革的抗议浪潮不太可能升级,但医保制度的根本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为未来更大矛盾爆发埋下伏笔。
陆曦指出,医保制度要向普通门诊倾斜,就需要发展更多社区医疗机构,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但与拥有大量全科诊所的新加坡和香港不同,中国大陆的基层医疗非常薄弱,如果病患都涌向门诊,必然会导致医疗系统受挤兑。“医保改革要有长效性,就要建立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包括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市场。如果只是一味强制推行,将埋下很多矛盾的伏笔。”
国家医保局官网星期六(2月25日)发布题为《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就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相关问题答记者问》的长文,阐述中国医保制度的发展进程,以及此次改革的背景和具体路径。
中国职工医保制度在1998年建立,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构成。统筹账户主要用于保障住院费用,个人账户主要用于保障普通门诊和购药费用。
此次医保改革核心,是将部分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置换为普通门诊统筹报销额。本月以来,湖北武汉和辽宁大连的退休民众因不满个人户头入账大幅减少,接连在市政府门前聚集抗议,要求官方恢复原有条例。有武汉抗议者称,每月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从原本的260元减到仅80多元。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师邢自强则认为,医保改革只是中国快速老龄化导致的难题之一。《纽约时报》引述邢自强说法称,医保问题只是“第一章”,“退休的人越来越多时,养老金(问题)是第二章。”
学者:改革要有长效性须设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建设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研判,在当前的高压管控下,各地抗议浪潮不太可能进一步升级。但医保改革的根本矛盾若不及时解决,将为未来埋下更大隐患。
抗议事件受到舆论关注后,国家医保局在2月15日印发通知,要求各级医保部门鼓励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
学者指出,医保制度要倾向普通门诊,需发展更多社区医疗机构,应对需求快速增长。但与拥有大量全科诊所的新加坡和香港不同,中国基层医疗非常薄弱,病患涌向门诊会导致医疗系统受挤兑。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武汉警方正在排查此前参加当地抗议活动的人员,已有至少五名参与者被拘捕。
医保局负责人解释,改革后普通门诊报销额增加,参保人在普通门诊就能享受报销,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住院难”问题。此外,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也从参保人本人拓展到家庭成员。
文章指出,职工医保制度建立20多年后,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这类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通过门诊早诊早治。此外,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退休人员门诊需求显著增长;但原有制度对门诊保障力度不足,老年人小病拖成大病,最终不得不住院治疗的现象不在少数。为此,民众要求报销普通门诊费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医保局:部分地方改革红利未充分释放
负责人说,由于各地推进改革存在不平衡,“有的地方改革红利还没有充分释放”,接下来将指导各地把更多药店纳入门诊报销范围,并推动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更多药品。
负责人披露,目前全中国已有99%的统筹医保地区开展普通门诊统筹,这项新规去年减轻职工就医负担1086亿元(人民币,下同,211亿新元)。今年来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普通门诊统筹结算4.41亿人次,完成结算金额46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