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外交官员王毅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周末出席在德国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两人是否会见面沟通备受瞩目。
不过,卢业中观察到,尽管气球事件在美国激起热议,中美也相继祭出反制措施,但华盛顿和北京在表态上仍相对克制。“相信双方有这样一个共识:在满足国内政治需求的同时,不能放任中美关系再度成为无限下坠的螺旋。”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长期制约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不是中国单方面可以扭转。”
APEC峰会前 中美关系机遇和变数并存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去年11月在出席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与美国总统拜登在峇厘岛举行面对面会谈。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主任卢业中观察到,气球事件发生以来,布林肯一直没有同秦刚接触,而是同他的前任、已升任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王毅互动,尽管王毅如今对标的应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
另一方面,美国财长耶伦在布林肯访华行程搁置后,依然表达访华意愿,中国商务部表示欢迎。
时间倒退一个月,谁能想到一颗随风飘拂的白色气球,会让中美关系的缓和昙花一现?
拜登星期四(2月16日)在白宫表明,他不会为击落中国气球道歉,但希望与习近平就此通话,化解双边紧张局势。拜登随后也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我认为习近平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从根本上撕裂与美国和我的关系。”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则指出,中美之间的科技战和贸易战短期内不会结束,两国都做好了长期竞争的准备,但也没有排除合作的可能。“接下来要看中美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保持动态平衡,避免因为突发性事件导致全面对立。”
今年1月,秦刚在天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进一步印证坊间关于他将在3月“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年会)后兼任国务委员,晋升副国级领导人的消息。秦刚的“连级跳”,凸显北京对他的高度信任和对中美关系的重视。
飘进美国上空的中国气球,令刚出现回暖迹象的中美关系再度恶化,也为转型中的中国新外交团队带来考验。中国能否通过调整外交策略避免事态升级? 中美紧张局势是否还有缓解的可能?
1月21日农历除夕这天,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秦刚在一场美国职业篮球(NBA)比赛中,透过视频向现场球迷和中美民众致以新春祝福。当时秦刚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不久前才和他通过电话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将在两周后访问中国。有消息指,布林肯原本还计划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但这不只是外交团队的问题,更深层原因是中美关系现状:双方竞争性太强,敌意高于互信,即便事先沟通,可能也难以阻止事态发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说,如果中国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气球已偏离轨道进入美国领空,并提前跟美方沟通,或能及早扭转被动局面。
不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认为,中国与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分歧是结构性的,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对于台湾问题等核心利益更不会轻易让步。
今年11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峰会,被视为是中美元首互动的一个契机。但气球事件持续发酵,为中美恢复高层互访的进程增添变数。
戴利上周接受《纽约》杂志访问时回顾1999年美国炸毁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和2001年中美军机相撞事件,指中美能携手化解这两次危机,是基于双方对共同进化(co-evolution)的信念。但这样的信念和信任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在中美两国的蔓延。
去年10月的中共二十大上,秦刚以驻美大使身份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个跻身中委的驻外大使。两个月后,他接任王毅的外长职务,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最年轻的外长。
外界原本看好布林肯访华为中美进一步恢复有效沟通、重启高层互访迈出重要一步,不料行程因突如其来的气球风波而搁置,刚出现回暖迹象的中美关系也再度恶化。
有分析也认为,曾担任驻美大使的秦刚在处理中美关系上有足够经验,但因出任外长不久、新的外交团队也刚刚成型,王毅仍须发挥“传帮带”作用。
但10天后发生的“气球事件”,打乱中美恢复高层交流的步伐,也成为中国新外交团队面临的首个棘手问题。
气球事件凸显中美互信薄弱
美国前驻华外交官员、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利(Robert Daly)认为,中国拒绝与美国防长通话,可能是因为北京将事态发酵的根本原因归咎于美国妖魔化中国、试图遏制中国崛起。他担心中美对彼此敌意和偏见过深,将导致气球事件陷入不受控制的循环升级。
熟悉中国外交事务的人士透露,赵立坚调任并非秦刚上任后的“大动作”,而是来自更高层指示,直接导火索是赵立坚妻子汤天如频频在网上发贴文的高调举动。中外舆论对赵立坚调任一面倒地叫好,一定程度上显示他代表的“战狼”风格已不合时宜,亟待调整。
2021年7月,秦刚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在华盛顿任职的500多天里,秦刚积极展现灵活身段,与各界人士互动频繁。他曾为圣路易斯红雀队的棒球比赛开球,和美国科技大亨马斯克一起搭乘特斯拉电动车,卸任前夕还在推特上载一段在NBA比赛现场投球的视频。
此外,如果俄罗斯方面传出习近平将在春季访俄的消息属实,中美之后是否还能维持高层互动,也值得观察。
与此同时,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若访台,将继续加剧陆美台之间矛盾;中国如何处理与朝鲜和东南亚邻国的关系,也将影响中美关系进展。卢业中说:“APEC峰会是今年中美关系的重头戏,相信双方都希望促成习拜再次会面。但如何让中美维持‘可管控的竞争关系’,是未来九个月双方要共同努力的课题。”
今年59岁的谢锋曾在1993年至2014年间三度在中国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任职,并在2000年至2003年、2008年至2010年,两度外派到驻美大使馆,前后分别担任参赞、公使职务。谢锋目前在外交部四名副外长中排名第二,负责大量对美工作,还参与安排去年11月中美元首峇厘岛会晤。
另一方面,有“战狼”外交官之称的前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赵立坚,则在新年伊始调任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尽管这属于平调,但和过去10年中六位外交部发言人卸任后均升迁或外派的安排相比,赵立坚的调职不同寻常。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受访时指出,秦刚上任以来的外交部人事调整和风格转换,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新气象。在这背后,是中国在防疫政策转向后开始和全球进入同一节奏,共同迎接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三年疫情结束后,中国在方方面面的运作都会有所不同,外交也在努力塑造新形象,带来新气息。”
秦刚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期间作风偏向强硬,有中国媒体曾用“刚猛”“直接”形容他的回答风格。2017年,秦刚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并继续兼任礼宾司司长,隔年升任外交部副部长。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学系主任卢业中指出,王毅和布林肯是否会在慕尼黑碰面,以何种形式对话,耶伦过多久会访问北京,都是研判接下来中美关系进展的观察点。
受访学者指出,从现在到APEC峰会的九个月间,中美高层还有多次机会进行接触,但也会持续面对台湾问题和南中国海领土争议等因素的干扰。
秦刚卸任驻美大使后,最有可能接任这一职务的是现任外交部副部长谢锋。谢锋曾有多年驻美工作经验,在坊间也有“低调、做事谨慎”的评价。美国媒体认为,“美国通”谢锋若接任驻美大使,代表中国释放出想要淡化强硬外交作风、改善国际形象,以及进一步修复中美关系的信号。
曾担任美国副助理国务卿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学者谢淑丽(Susan Shirk)认为,去年底的峇厘岛习拜会释放出积极信号,布林肯随后跟进的访华行程,使得美国有机会一探习近平是否愿意为了稳定与美国关系,调整较为“好战(belligerent)”的外交政策和“压制性(repressive)”的国内政策。
在一些热点话题上,秦刚相对温和的表态也令媒体印象深刻。例如他曾说,如果北京事先知道俄罗斯准备入侵乌克兰,一定会尽力阻止。在谈及台海局势时,秦刚也刻意淡化台海擦枪走火的风险。
谢淑丽接受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访问时坦言,她不确定中美紧张关系能否缓解,但认为值得继续尝试。她指出,中国经济正面临巨大压力,“有充足的理由驱使习近平缓和这些政策,从而恢复(外界对中国的)信心,并改善中国经济。”
中国去年底终结持续三年的冠病“清零”政策时,多地财政已不堪重负,国内经济更面对空前压力。在去年经济增速远低于5.5%的官方目标后,中国今年的经济复苏任务尤为艰巨。
今年57岁的秦刚,1988年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担任中文秘书,1992年进入外交部西欧司工作。他担任过西欧司处长,新闻司副司长、司长,礼宾司司长等职,并曾两度担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三次派驻伦敦。
经济压力推动外交转向
面对沸沸扬扬的美国舆论,中国外交部首次回应气球事件时发出较为温和信号,对气球误入美国领空“表示遗憾”,并表明希望双方能冷静、谨慎地处理这起事件。但随着围绕气球的争议持续发酵,北京的态度也日趋强硬。在美军击落中国气球后,中国拒绝美国要求两国防长通话的提议,并指击落气球是“不负责任的严重错误”。
卢业中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华府可能正在试探这位新外长的分量,并摸索新外交团队的风格,以决定接下来如何跟中国打交道。”
国内失业率高企叠加楼市低迷,令“内循环”面对重重阻力。在全球外需放缓的大环境下,中国若以强硬姿态继续和欧美对抗,可能会进一步冲击出口和投资信心。尽快恢复与国际社会往来与合作,同时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避免战略误判和不必要冲突,以便将精力集中在提振经济上,相信是推动中国外交政策转向的重要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