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都觉得自己的行为合法,是为了维持现状;但又认为另一方的行动是在挑衅、改变或挑战现状,而这即是“安全困境”。

因此他认为,海上执法船只未来很可能成为中美在台海的潜在冲突根源;加上中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过后,美台又将陆续经历期中选举、总统大选,都为台海情势再添变数。

他认为,过去各国在海洋领域使用“执法船”作为主权象征而非“军舰”,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或至少能够遏制冲突。“灰色地带战术”则是通过常规武装冲突以外的行动,来改变现状。

戴杰认为,中美陷入“安全困境”的主因,背后有很多竞争与结构性力量,包括美国霸权开始走下坡,一方面不愿承担维护公共利益的成本,在规则不完全符合美国利益时,也不愿接受遵守规则的成本;中国则处于从规则接受者,过渡到撼动者,甚至是成为塑造者的方向。

据报道,当时出现的中国海警5901舰,是中国最大的海警船之一,排水量达1万2000吨;另一艘5303舰,则是4月阻挠菲律宾补给船向仁爱礁运送物资的三艘中国海警船之一。

他也提到,充满结构限制与模糊性的国际法、国际海洋法,与大国对领土、水域的主张,以及利益和偏好等现实面脱节,也让中美“安全困境”更加尖锐。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9月中旬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场边会面,话题触及台湾问题;美国总统拜登上星期与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会议场边的首场对话,则聚焦南中国海议题。

菲律宾主流英文报纸《菲律宾每日询问报》(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9月初曾报道,中国海警船8月底曾进入菲律宾200海里(约370公里)专属经济水域内,疑似监视当时进行的菲美海岸警卫队联合演习。

吉尔福伊尔表示,中国目前所使用的海警船基本上就是海军护卫舰规模,也显示中国海警在物质能力上,甚至比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海军更强,这让海巡船只与军舰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对于围绕印太区域的可能冲突形式,专研国际法与国际安全领域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坎培拉校区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教授吉尔福伊尔(Douglas Guilfoyle)提到,海岸巡防队越来越常被当作“灰色地带战术”的工具,特别是中国海警船规模堪比军舰,可能让冲突进一步升级。

除此之外,中美近年在南中国海与台海的部署,也具有一定连动性。

台湾“中华民国海洋事务与政策协会”理事宋燕辉在研讨会问答环节时说,北京近期对外强化拥有台海管辖权的主张,因此会根据大陆的《海警法》《领海及毗连区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甚至是《反分裂国家法》的规定,加强在台海执法。

曾任台湾政府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中央研究院欧美所研究员林正义,在会中表示,北京认为美国以四方安全对话(QUAD)、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日同盟等机制,对中国大陆进行战略围堵。

对照过去一年,中美在南中国海、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频繁,显示两国围绕两大区域问题的交锋未曾停歇。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杰(Jacques deLisle)9月28日以视频方式,在台湾大学举办的“印太区域情势变动下南海秩序之重塑”国际研讨会发表专题演讲时指出,这系列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

他强调,外界讨论南中国海往往会忽略台湾控制的东沙岛。自2020年以来,东沙岛就受到大陆战机不断威胁,北京意在切断东沙岛与台湾的海空联系,并降低美国自由进出巴士海峡与南中国海的军事可能性。

宋燕辉还提到,从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8月访台后爆发的第四次台海危机来看,台海中线与台湾所主张公告的领海基线正逐渐消失。可以确定的是,大陆军舰、军机,以及海上执法船跨越台海中线的频率将不断增加。

因此,吉尔福伊尔研判,当各国开始使用具有接近护卫舰能力的海巡船在争议海域内执法时,海岸巡防队作为稳定与合作象征的时代可能已近尾声,围绕海警船活动的“灰色地带冲突”将随之升级。

除了南中国海之外,排水量达6600吨的大型海事巡航救助船“海巡06”,7月也正式列编福建海事局,并部署在距离台湾本岛最近只有68海里的平潭岛。

南中国海、台海近年被视为中美最可能爆发冲突的两大区域,有美国学者分析认为,如今中美两国陷入“安全困境”,都认定对方在破坏现状,挑战自身利益,区域国家要慎防“灰色地带冲突”进一步升温。

他指出,南中国海的地缘政治情势,俨然是超级大国关系的缩影,各方都觉得自己的行为合法,是为了维持现状;但又认为另一方的行动是在挑衅、改变或挑战现状,而这即是“安全困境”。

海岸巡防队被当“灰色地带战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