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回归校园的近200万上海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每天都要接受一次核酸检测。深圳多地,更是从今年初,就要求居民持有24小时核酸阴性报告。
中国总理李克强星期一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坦言,第二季度经济受到超预期因素影响,当前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任务繁重,今年稳经济政策和接续政策力度超过2020年。
中国央视旗下媒体“玉渊谭天”,上周引述国家统计局研究小组模型数据,指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实行严格防控的中国经济总损失率仅为2.3%,小于实行偏紧防控的日本和韩国(3.9%),以及消极封控的美国和英国(5.5%),说明中国防疫模式达到兼顾抗疫和生产发展的效果。
现在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领导班子换届尘埃落定后,能否有一块试验地可以另辟蹊径,尝试算一笔不一样的经济账?
今年的政治重头戏——中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已敲定在10月中旬召开,外界普遍预计各地在大会召开前将维持严苛“清零”措施。
官媒一再为“动态清零”成效辩护的同时,官方则是接连出手提振日渐疲弱的经济。继上周加码出台19项稳经济政策后,中央政府马不停蹄地派出由高层官员组成的工作组,前往河南、福建、山东等五个省份督导工作,推动地方政府加快落实各项措施。中国财政部本周也披露,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如此严苛的防疫要求,依然难以阻挡疫情来袭,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停摆。随着深圳暴发新一轮本土疫情,本周至少四个大型展会紧急被叫停,包括从去年延期到今年、从上海转移到深圳的亚洲宠物展。
没想到时隔近三个月,我再次被隔离在家。
在得知自己成为“密接的密接”之后,我经历了疾控中心、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轮番电话轰炸。为降低对所在辖区影响,基层干部尝试劝我到酒店集中隔离:“反正不用你出钱。”尽管最后还是按规定居家隔离,但这让我对集中隔离的成本有了好奇心。
中国纪检监察报本周三也发表署名评论文章称,“躺平”是一些国家无法找到有效防疫策略、疫情失控后的无奈之举,中国各地抗疫实践一再表明,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才是最有效果、代价最小的防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隔离到筛查再到封控,为达成“动态清零”目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之高,令官方宣扬的“算大账、长远账”概念再受质疑。中国第二季GDP同比仅增长0.4%的惨淡数据,凸显了封控对经济活动的打击之大。而上半年全国公共预算增幅同比滑落10.2%,则显现了防疫对地方财政的压力之重。即便是在恢复常态化管控的上海,公务员都因地方财政吃紧而遭遇大幅降薪,更别提诸多长期处于封控状态的边陲小城。
仅是一起病例的相关排查隔离,相关开支已十分惊人。若说起已成为上海人家常便饭的核酸检测,更是天文数字。野村证券年中时曾估算,若每两天对中国70%人口进行核酸检测,成本相当于中国GDP的1.8%。
根据官方通报,截至星期三上午9时,共排查到这名感染者在沪密切接触者1014人。根据现行防疫条例,这些密接者都要集中隔离。若以我两年前入境上海时的隔离酒店标准计算,每人每天的食宿费用约为300元(人民币,下同,60.7新元)左右,隔离上述千余人的成本就接近213万元。这还不包括核酸检测和交通转运等费用。
接连出台的稳增长措施,能否纾解中国经济的燃眉之急?前段时间和一名经济学者聊天时,他苦笑说,最近被问及要怎么提振中国经济,他都不知如何作答。“当前的中国经济就像一边被人掐住脖子,一边吞服各种药片。人们纷纷讨论什么药方能让他不断气,其实大家都知道,最关键的是松开扼住喉咙的手。”
由于担心被封在展馆内,数千家参展商连夜弃货逃离。有展商发朋友圈哭诉,展台搭建和参展货品全部作废,每家企业均损失几十上百万元,“一场展会,让这个行业在2022年雪上加霜。”
上海官方星期三(8月31日)通报新增一起冠病感染者。由于我和这名感染者的同机乘客有过接触,我被要求,接受七天居家隔离和三天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