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关系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研判,在新一代欧洲政治精英逐渐走上政治舞台的背景下,欧洲整体的决策行为结构发生了代际变化。

他举德国为例,阐述欧洲领导层年轻化的趋势。他留意到德国的领导层已经出现不少85后、甚至接近19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联邦议会里,青年派的占比甚至已经接近一半。

崔洪建解释,对付小国不足以使得大国改变,此外小国的数量较多,“大家可能说中国欺软怕硬、欺小怕大”,这样下去对中国的外交形象没有任何好处。

姜锋提醒,按理说青年应该更加开放,但很多欧洲年轻人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的理解主要是根据西方媒体报道来建构。这一代年轻人成为政治家,就会给中国带来挑战,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同场论坛上,也分析了立陶宛事件和中欧关系等热点课题。

他说:“现在我们说话多了,说得是不是很合适另当别论,但是交朋友肯定是要靠说好话,而不是靠说狠话……温和中性的语言更有力量,更有可信度,也更有穿透力。”

张家栋昨天在《环球时报》年会围绕中国外交的论坛上分析中国外交形势时不讳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长期有个形象——中国人做事很行,说话不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认为,中国可通过立陶宛事件检验外交上有哪些改进空间。

张家栋强调,中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必须有战略耐心。他指出,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建立朋友圈,将近60年才完成转型,而中国才刚刚站起来,因此“交朋友不能急”。

他认为,中国在处理大国和小国关系的问题上应转变思维,“碰到困难问题的时候,不要想着我弄不了大的,我弄小的还不行吗?错了,你恰恰应该弄的是大的”。

延伸阅读

中国官方强硬的外交姿态,持续受到外界关注。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认为,中国应以“干实事,少说话,说好话”的方式,应对越发复杂的外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