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殷弘解析,美国在会晤中有两大主题,一是避免两国出现公开冲突,二是要求中国遵守规则。在两国经济都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中美对关税、通货膨胀、重组供应链等非常重要的课题“基本上没有好好地谈”。

(记者是《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汪铮解释,美国国内对华情绪并没有任何变化,拜登政府面临着明年的中期选举的压力,很难想象能在今后对华关系中做出真正的全面性调整。“人们恐怕难以对这次视频会晤抱有太大的希望”。

中美元首会晤昨天整体氛围友好,但双方会后并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讨论内容也以阐明各自在热点课题上的立场为主。具体会谈成果的缺失,令一些受访学者认为,峰会成果应谨慎评估。

夏伟提醒,若中国不改变强硬态度,美国不继续敞开外交的大门,“我们不应对下来持续增长的脱钩趋势感到惊讶”。

时殷弘说:“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恐怕此次最大的成果就是举行了一次峰会。”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受访时则分析,两国元首在这个时间点上举行会晤,显示双方都明白中美关系螺旋式下坠的危险性,并且意识到设下防护栏以免出现军事冲突的重要性。

不少分析认为,习拜会在友好的氛围中开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时殷弘指出,这只是双方比今年3月的阿拉斯加会谈“客气一点“,并不意味着中美对彼此的态度真正出现转变。

他说,这次会晤是两国关系近几年在遭受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巨大冲击后,回归理性和管控危机的一次重要会议,但两国关系积重难返。

但目前看来,即便中国面对经济挑战,以及“战狼外交”受到外界负面评价,中国也不一定会在香港、台湾、南中国海等课题上采取更加合作的姿态,或者作出退让。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晓河也指出,中美没有在会后发表对双边关系具有共同指导性作用的联合声明,说明双方存有根本分歧。他认为,中美元首“谈总比不谈好”,习拜会仍是中美走向缓和的标志性事件,但缓和期能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

延伸阅读

美国西东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主任汪铮则提醒,习拜会晤可能在短期内稳定双边关系,但长期来看双边关系依然不容乐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退休教授时殷弘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纲领和态势没有变,中国在一系列最重大的问题上立场也丝毫没有变化,因此应对此次峰会产生的结果抱持谨慎的评估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