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拜会”能否阻止美国继续打“台湾牌”?答案是不能,因为拜登政府不会也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台湾问题的认知和逻辑。比如中国强调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应该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基础,但美国强调“台湾关系法”才是美台交往的主要依据。三个联合公报与“台湾关系法”确有矛盾之处,但美国历届政府都利用这一矛盾操控台海局势,坐享两岸相争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拜登政府也不例外。
经过过去几年的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中美之间敌意上升且严重缺乏互信,双方都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对方,避免中美关系失控给地区和全球带来巨大损失。从这个角度说,“习拜会”的意义不应低估。
具体说来,“习拜会”有可能重新界定中美关系。拜登政府上台后,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定义是不冲突不对抗,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美方的定义是竞争、合作、对抗,但希望避免误解误判和意外冲突。“习拜会”或将给出新的说法,但双方的侧重点会有明显差异。中国将强调合作,美国则强调竞争,双方也可能宣示要避免对抗和冲突,避免新冷战。
举世瞩目的“习拜会”将于明天上午举行,这是拜登今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元首第一次通过视频举行面对面会谈。
中国国内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化。2012年习近平主政后,通过反腐、改革和大力扶贫,有效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基础,包括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国内舆论环境也发生深刻改变,支持官方强势应对美国打压的声音成为主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高层尽管希望中美关系重返“合则两利”的正轨,也不可能以重大让步换取中美关系“重置”。
中美本月10日发表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宣言》,一些国际舆论对此有些意外,认为中美进入难得的合作时刻。实际上,中美就气候问题已经谈了很长时间,今年4月双方还发表过一个关于气候的《联合声明》。要指出的是,气候问题虽然重要,但不是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中美在气候问题上达成协议,的确有助于为“习拜会”创造氛围,却无法掩盖双方的根本分歧。
11月7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访谈时说,美中关系“不是新冷战”,美国不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而是希望与中国“共存”。这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方在政治上难得对华释出的善意。
中方则可能愿意帮助美国克服其目前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并借此推动美国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但今天的中美关系早已不是10年前的模样。当年中国积极倡导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及2011年拜登访华时所表示的“决心将两国关系确定在可以持续几十年的稳定轨道之上”,不仅没有实现,反倒是中美在政治、安全、经贸等领域都爆发激烈竞争甚至对抗,前景令人悲观。
虽然是第一次,但习近平和拜登并不陌生。2011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专程陪同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到四川访问。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拜登几乎全程陪同,两人接洽甚欢,可谓是“老朋友”。对于明天的“习拜会”,有舆论称这或许是中美重置双边关系的“最大机遇”。
在中美一系列重大障碍中,台湾问题是最大痛点。近两年来,美国不时通过台湾问题刺激中国,从前国务卿蓬佩奥取消官员访台限制,到现任国务卿布林肯一再强调为“台湾防卫”提供必要能力,加上增加对台军售和国会议员不断访台,令“台独”声势持续上涨,也让中国大陆困扰不堪。中国大陆一方面被迫耗费大量资源避免台湾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要妥善应对内部日益高涨的武统呼声,大陆高层多年来倡导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对台政策基本名存实亡。
也就是说,即使拜登在这次“习拜会”上重申美国坚持它的“一中政策”,或表示不支持“台独”,美国对台政策也不会有实质性改变。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关系难以重置,因为台湾问题随时能让中美关系“一夜回到解放前”。
当然,中美关系并非只有台湾问题。“习拜会”虽然难以重置中美关系,但可以减少彼此间的误判和敌意,促进双方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经济复苏,以及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
与10年前相比,中美关系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两国国内形势的变化。随着中国崛起的势头更趋明显,美国防范与遏止中国的力度也不断加大。经过前总统特朗普任期内的不断加码,打压“咄咄逼人”的中国已成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和主流舆论的一致操作。即使拜登作为传统建制派,有心重置中美关系,但他在对华关系上的选择空间很小。拜登上台后,不仅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路线,甚至表现得比特朗普更加强硬、更有策略。唯有如此,他才能在美国政坛站稳脚跟,为民主党争取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