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平台“网易有道”的一名教师告诉《联合早报》,“双减”政策出台后,该公司外包的基层销售大幅裁员,但二线辅导岗位、一线主讲人员和教研岗位并没有过多变动,公司正在转型“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智能硬件,某些少儿素养类主讲教研岗位,目前还在招聘中。
打击学科类培训转向地下 或是下一步治理培训乱象重点
“只要中考与高考还在,家长们的焦虑就不会消失。”刘女士说,在她女儿的班级里,参加各类机构学科辅导课程的学生不在少数,家长们也互相抱团,经常分享各自掌握的信息。她甚至担心,如果培训机构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未来家长们可能需要以更高成本来购买教育服务。
《意见》也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包括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并且一纸令下,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他认为,虽然表面上学校履行的职责更多了,但是家长却对学校这一主阵地的教育质量并不满意,还是存在对校外培训的需求,由此会导致学科培训纷纷转到地下,而能否有效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让教师把所有精力都用于教书育人,将是“双减”成效的关键。
为尽可能提升课堂效率,担任三年级英语老师的赵老师,重新检视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她说,现在自己每天备课时,都会再思考怎么提升学生的专注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此外,开学后她也有意减少给学生的作业量。
“这几天,我们的家庭作业就只有朗读课文,然后就是自己课外阅读。”冯宇晟说,上一学年,他们每天回家得做厚厚的练习册,还要练字写字、家长听写,有时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已是接近睡觉的时间。这个学期开学虽然只有一周,但孩子明显感受到,放学后要应对的作业少了,自主阅读的时间多了。
对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已任教二十余年的赵老师坦言,自己处于中间地带,既不赞同,也不反对。一方面,她认为政策是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长远来看对学生肯定有益处;另一方面,她也指出,各方现在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新政策能否取得预想中的成效,还有待观察。“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赵老师认为,“双减”政策下,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自觉性较高,他们会为自己创造条件丰富知识,而一些原本基础就不扎实、本身不爱学习、家长又不发力的学生,“有可能会更差”。
不过,刘女士也坦言,与她们这些“鸡娃派”相比,身边还是有一些“佛系”育儿家长,他们平时就抱持“快乐育儿”理念,在孩子课余时间不报班或少报班,主要是鼓励孩子多运动、多阅读,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深得这部分家长的心。在平日接触中,教育理念不同的家长们彼此尊重,“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赵老师坦言,“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要求百分百覆盖,中小学托管服务时间延长到下午6时,老师的工作时间延长,承受更大的压力,一些老师可能早上7时就来到学校,直到晚上7时才能离开。
学者:应避免教师出现承受更重非教学负担倾向
“下了班,我们就得马不停蹄去接送孩子”。刘女士说,女儿参加的语数英校外辅导,分别每周有一次课程,每次上完课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时间相当紧张。尽管如此,她也认为继续校外辅导很有必要,因为竞争并未消失,升学压力一直存在。
须破除“唯分数”标准
随后,教育部8月末再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合理安排考试,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
“双减”政策下,防止并打击学科类培训转向地下,可能是下一步治理培训乱象的重点。业内人士指出,铤而走险参与有偿补课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未来很可能会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
“双减”政策让教育职能从社会回归到学校与家庭,这一教育变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职责。
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取消纸笔考试……9月开始以来,中国各地中小学已进入实施“双减”政策后的首个新学期,这项重大的变化席卷学生、家长、补习学校,教师与学校。“佛系派”家长满心欢喜,“鸡娃派”家长却依然不敢让孩子在教育的比拼面前松懈下来。一些教师则担心,小学生集体“减负”会变相地让原本就自觉的学生强者更强,原本就好玩的学生学习更差。
学校不留作业,家长们便各自想办法。梁女士和班上几个同学的家长私下组建了微信群,各自买回课堂同步练习册,打算让孩子们在家写完作业后,拍照上传到群里,家长们轮流值日批改作业。为了提升孩子们写作业的积极性,他们还计划每周设置评分榜,承诺每月给予表现出色的孩子一些奖励,包括一定金额的超市任意购物等。
至于公办学校教师的校外有偿补课状况,中国此前曾明令禁止,多地学校每一学年开学前,都会要求任课老师签订“拒收礼与不进行有偿补习”承诺书,如教师违背承诺,继续在校外“赚外快”或是开设补习班,将被严厉处罚,包括开除公职与撤销教师资格。
熊丙奇认为,“双减”要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系统性改革,包括教育评价改革、学校办学改革等,必须破除当前的“唯分数”标准,落实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重构整个基础教育生态。这些系统性改革如果可以切实得到落实,那显然可以创造一个更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氛围,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培养育人才。
校外培训机构朝“素质教育”转型
熊丙奇说,在推进“双减”政策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有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交流轮岗、托管服务纳入绩效考核的做法,比如要求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校级干部、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应主动承担课后服务工作任务的做法,这就很可能增加教师的压力。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针对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一般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家长担心基础没打好 为孩子布置作业轮流批改
早在“双减”文件落地之前,刘女士就已为女儿报好校外辅导机构的语数英“暑秋联报”课程,但“双减”政策下,作为学科类课程,校外机构的语数英只能在周一到周五上课。开学之后,刘女士女儿参加的这些校外课程,便从周末调整到了周一至周五晚上。
据了解,在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下,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不敢触碰这一“高压线”,不过也有少部分在职教师过去以隐秘方式在外授课,为规避监管,可能在不透露自己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在家庭内授课,或是跨市跨区为学生补课。
冯宇晟的妈妈梁女士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理解国家的“双减”政策是为中小学生减轻课业压力,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不过一二年级正是学习起步阶段,如果不打好基础,将来难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高年级学习。她认为,取消家庭作业,课堂所学知识少了巩固环节,现在连笔试也取消,家长就更难了解孩子们的知识掌握程度。
家有一名小学二年级女儿的刘女士也认为,国家教育政策处于转折阶段的当下,大家其实面临新一轮教育比拼,学生和家长们都难以松懈,除了课堂知识吸收能力,未来孩子的自律性、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在竞争中不断凸显,而家长能否给予孩子合适引导,也面临比过去更大的挑战。
“双减”政策要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学科类培训机构首当其冲受到打击,各大机构纷纷进入调整转型期,改变授课时间安排的同时,也在谋求“素质教育”的转型。
以学科类培训为主的学而思,在全国各地的不少分校近期变更了经营范围。据《南方都市报》不完全统计,变更经营范围的包括深圳学而思、宁波学而思等,主要是增加了语言、艺术、体育、科技等素质教育类培训,以及校外托管服务,还有面向家长的教育咨询服务。
学而思网校一名老师告诉本报,“双减”政策出台后,对新兴线上平台及线下教育机构打击更大。相对而言,线上教育目前受到的影响主要还是以时间调整为主,但她直言,目前机构内已有一部分老师出现职位变动,不排除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会出现更多变化。
在广东佛山一所小学任教的赵老师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本学期开学前,学校专门召集老师们开会,再三强调要认真执行“双减”政策,调整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得触碰“雷区”,比如明示或暗示家长们购买补习资料、布置过多作业等,并要求老师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运用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少了作业与考试的压力,对孩子们来说自然是好消息,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态度不一,孩子轻松了,可能意味着家长的新焦虑与烦恼又来了。
反之,如果系统性改革无法推进,社会可能还是存在严重焦虑,只关注学生分数,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老大难”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熊丙奇说,“双减”被寄于厚望,但关键在于能否全面系统推进改革,切实实现“双减”目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取消纸笔考试,是中国教育部为学生“减负”的措施之一。“双减”政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规对校内、校外教育分别进行提质与规范,当中提出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必须减轻教师的负担,这是落实“双减”措施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出现教师非教学负担更重、职业倦怠感增加的倾向,就很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也难以实现给学生整体减负的目标。
进入9月,中国各地的中小学迎来“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首个学期。在广州天河区一所公办小学就读二年级的冯宇晟,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