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最初还是与农村格格不入。他曾在受访时自陈:“因为我是漫无目的去,而且也比较自由散漫,所以基本上我不太听招呼。刚去了以后,什么上班、上工干活,我是不去的……爬到山上我累得气喘吁吁了,我不干活了。”三个多月后,他跑回北京。在北京被作为倒流人口关了半年之后,举目无亲的他再度回到梁家河。他说,从那一次之后才真正融入群众。
黄土高坡的一个贫瘠小村庄,1960年代末迎来一名北京青年,他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对未来的迷惘住进窑洞里。50多年后,每天都有许多中国人涌向陕北的这个村庄,重温这名青年的足迹。
中共建党百年之际 没高调宣传梁家河
习近平的事迹在村史介绍中,占了超过八成内容。展览描述他融入农村生活的艰难,他在梁家河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
他在一次访问中回忆,上千名北京知青离开北京前往延川,临行前火车站台上很多人哭成一片,但他却说:“不走才哭啊。留下来有命没命都不知道,走不是好事吗?”
在官方叙事与村民口中,这名曾在这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劳动近七年的年轻人,几近完美。
65岁的村民梁玉前是一名铁匠,他曾和习近平一起务农。他告诉记者,年轻的习近平“爱劳动、爱学习、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习近平在梁家河担任大队支书时,梁玉金是大队队长。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上清华大学,离开梁家河那天,梁玉金开着手扶拖拉机,把习近平等10多名青年送到县城。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梁月兰受访时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经历值得体会和领悟。但她不讳言:“(上山下乡是)特定时代的特定历史事件,不能因为总书记在这个地方待过,就承认知青运动是好的,或者承认文化大革命是好的。”
旅游带动了当地的发展,黄土小道整修为平整的柏油路,村民做起农家乐、土特产等生意。与周围三个村庄合并后,现在的梁家河面积1万4777亩(约9.8平方公里),当地有433户农户,人口1187人。
这名胸前戴着党徽的67岁老人说到这里,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被询及对习近平印象,他说:“公私分明,(我和他)关系好是关系好,但是公事公办。”
到梁家河插队,当年是习近平在当时的家庭际遇下,所能做的最好选择。
中国前几年曾掀起一股带个人崇拜印记的“梁家河热”。不过,中共今年大力推动党史学习之际,官方没有高调宣传梁家河。一名当地官员称,梁家河不属于延安党史的主脉络,但延安的红色旅游热潮,对梁家河有溢出效应。
这个土黄色色调的村子,络绎不绝的游客,好奇地参观习近平挖的知青井、建的沼气池、住过的窑洞,拍照留念。疫情前,梁家河每年接待约100万人次访客。和中国很多商业化的景区一样,外来车辆被要求停放在游客中心,游客每人花20元(人民币,下同,4.2新元),坐电瓶车进入核心参观区。
一名在梁家河游览的清华大学学生说:“来到这里真正意义上体验到,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名年轻中共党员也说:“我们大学生,也要想如何为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中共向来强调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烘托领导人扎根基层的故事,自毛泽东时代已有。梁家河精心照管的建筑、物件,都在传递同样的信息——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艰苦岁月,经历过在基层第一线的实践锻炼。
习近平的父亲、中共元老习仲勋在1962年被诬陷“利用小说反党”后被隔离审查,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习仲勋进一步受迫害,年轻的习近平也受牵连。
村民对习近平作出各种正面评价,但对细节只有零星记忆。刘金莲透露,习近平最爱吃的食物是酸菜。她忆述,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时,因语言不通闹过笑话。这名带着浓重陕北口音的大娘告诉记者,她有一次用方言问习近平“听懂吗”,可习近平却听成了“害怕”,回她说:“你们不要害怕,我们不打你们。”
窑洞的墙上,挂着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的海报,以及习近平返回梁家河时与刘金莲全家的合影等。刘金莲免费开放住家让访客参观,院子里的土特产小卖部是她的收入来源。
对媒体来说,个人化的细节能让权威人物褪去神秘,与普通人而接近而有真实感。然而,当记者们问起,习近平在梁家河最爱吃什么,有没有女朋友,晚上睡觉会不会打呼噜?这些问题往往不好找答案。
村史馆介绍,习近平从群众的实际困难着手,为村民掘饮水井,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社,带领村民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在缺煤少柴的年代,给当地带来生产力变革。
在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快速升温之际,中国青年对最高领导人的年轻岁月充满好奇。
一名村干部说,村委大院是一所希望小学旧址,习近平在1990年代联系到捐赠人兴建这所小学。大院里悬挂着巨大而醒目的习近平语录:“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
村民刘金莲(71岁)则形容:“(他)说话慢、气平,对人也好,人也勤劳。”
1969年1月,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满16岁的习近平和14名北京青年一起到梁家河插队(即到农村劳动和生活),在那里度过七年知青岁月。期间,他经过10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过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梁家河搭上红色旅游快车
习近平爱吃酸菜
中共主流论述中,梁家河的生活经历对习近平的政治道路与从政理念产生深刻影响。习近平本人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也称,“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
习近平在福建、浙江工作时,梁金玉曾到习近平家中做客。2015年当习近平重返梁家河时,已是中国最高领导人。见到梁玉金时,习近平对他说:“你上次去过我家呢。”
距离中共红色圣地延安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梁家河,地处延安市延川县,村庄在北宋时期因梁姓人最早依河而居得名。千余年来,梁家河默默无闻,1960年代末迎来一名北京青年,他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对未来的迷惘住进窑洞里……2012年习近平出任中共总书记后,梁家河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而且名传海外。
知青住所建成前,习近平曾在两户村民家中借住,刘金莲家是其中之一。刘金莲的丈夫已过世,儿女在县城打工,她独自在习近平住过的窑洞生活。
今年5月底,中国官方组织外国媒体参访梁家河。第一站,是参观设在村委大院的村史馆。
距离中共红色圣地延安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梁家河,地处延安市延川县,村庄在北宋时期因梁姓人最早依河而居得名。千余年来,梁家河默默无闻,但在2012年习近平出任中共总书记后,它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而且名传海外。
习近平最后一次返回梁家河是2015年2月,从那以后,梁家河搭上红色旅游快车,还设立公司统一管理,深度挖掘习近平的梁家河经历。
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与中国大城市或沿海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很低,但已从2012年的7917元,增长到2019年的2万1634元。许多村民迁入镇上的楼房,留下的多数是做旅游生意的村民或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