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存在已久,中国还曾经因此发生过一桩司法案件。2001年,各地采取统一考卷,三名青岛女生当年的高考成绩都超过北京市高考的重点线,但她们的分数在山东,连低两级的专科分数线都不达标。三人一纸诉状,状告中国教育部违宪,侵犯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起案件轰动一时,不过后来三名考生撤诉。
以人口大省河南为例,当地今年有125万人参加高考,连续七年在各省区市排在第一,高考竞争激烈程度被形容为“地狱级”。相较之下,在高校资源丰富的北京,今年的考生人数只有5万多人,相当于河南考生人数的一个零头,而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在北京录取的学生人数,又远远超过其他省区市。
“学霸型”考生轻松应对高考,照道理应该让人佩服得很,可很多网民却对他不屑一顾。
有人根据去年各地的考生人数和北大、清华录取人数做过一个比较,北京考生要上北大、清华,需要战胜4万8450名对手,而河南考生要上这两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需要战胜115万7600名对手。以此来对比两地竞争激烈度的差异,或许不完全准确,但足以折射出高考的地域不平等。
中国各大高校的录取,主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每个省区市都会分配到各高校一定数量的名额,考生的竞争对手不是全国各地考生,而是本省区市的考生。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也都会向学校所在的省区市倾斜。由于各地人口规模、教育资源,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数量存在巨大差异,大学少、考生多的地方,高考竞争自然就更激烈。
有人调侃,北京的卷子太简单,这名考生“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有网民让那些为考生点赞的人“清醒清醒”,认为这是“北京的天龙人占着最好的资源,看不起乡下人”。另有网民恨不得抓这名考生去做江苏卷子,还回忆起当年自己高考前,最喜欢做北京卷,因为“能把刚做完江苏卷损失的信心找回来”。
一年一度最牵动人心的中国高考昨天落幕,今年共有1078万名莘莘学子走上这座“独木桥”。
早点
京腔新韵
“凭分数论英雄”的高考,到目前还是中国社会筛选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官方这些年一直在设法保护高考的公平、公正,严厉处置各种高考舞弊案子。不过,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在高考中享有“特权”的问题,始终是高考公平争议中挥之不去的现实。
事件发生隔年,也就是2002年,北京市开始自主命题,不再使用和其他省份一样的全国考卷,后来自主命题的权利也被逐渐下放到其他一些各省区市,才有了现在不同地方考生考不同试卷的情况。考卷不同,总分也不同,就不能再以同样的分数标准来评判考生。但批评者认为,不同的试题只是用来掩盖高考不平等的现实,也是相关部门搪塞质疑声的借口,高考的地域歧视由此变成“房间里的大象”。
中国民众把高考公平视为社会公平的底线,期待高考公平性不断完善。围绕高考公平的讨论,也是中国人对社会公平的一种美好寄托。只是在中国复杂的环境中,任何事情的公平,或许都只是一个非常相对的概念。
客观地说,采用统一试卷、统一录取的方法,是否一定能让高考公平?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如今的高考已经不同以往,越来越不能成为底层孩子在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的渠道,因为教育资源高度倾斜,教育变成了为城市中产或中产以上的孩子服务的理念。也很难想象,在起点不平等的情况下,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如何同北京、上海或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在同样的标准下竞争。
高考首日,在北京人大附中考点,一名男生参加语文考试后,提前半小时交卷走出了考场。面对媒体镜头,这名学生胸有成竹地说:“感觉没什么难点,很简单,写完就出来了。”
考生的一句话,让网民炸了锅,差点演变成网络空间的地域争端。反方阵营纷纷讥讽那些吐槽这名“学霸”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本事让你爸妈给你们整个北京户口”。还有人建议,各地网民“别酸了”,“统一试卷可以,房价也统一吧”。
高考是中国每年规模最大的全国性考试,高三学生经过12年寒窗苦读,通过两天集中答题,为自己争取好前途。围绕高考的地域不平等问题,年复一年地在高考季成为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