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美国驻华使馆宣扬美国价值观并不奇怪。除了价值观外,项目书中也包括技术交流、保护野生动物、控制气候变化等不太敏感的内容,简单将其斥为“颜色革命”甚至公开“招募汉奸”是否准确,恐怕值得商榷。
李海东称,项目书称不支持“慈善或发展活动”,表明该项目不是不求回报。在项目书之外,可供美国人操作的有两点:项目会通过怎样的程序选择什么人接受资助;这些人接受资助参与项目之后的去向如何。
这篇批判美国驻华使馆“招募汉奸“的文章,被多家官媒和新闻网站转发,一些微信公号也加入声讨。
从赠款计划项目书的内容来看,包括为在华美国企业分享美国价值观提供框架的项目,扩大残疾人、妇女赋权、同性恋、双性恋权利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项目,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金融、能源问题、生态旅游的其他相关领域合作,中国特有的栖息地和野生动物方面的专业知识交流,限制和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公众宣传等。
比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19年公布资助中国境内非政府组织花费排名,第一个就是女权组织。受资助的女权组织并非在中国境内投身妇女权益事业,而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诸如“中国是男权暴力最严重的国家”“女性至暗时刻”等极端谣言,宣扬西方平权运动,煽动仇视家庭、婚姻、社会、政府及政治制度的言论,甚至鼓动所谓“革命”,并与“港独”“疆独”等势力相互勾连。
王强举例说,美国驻华大使馆在使馆外墙上举行“艺术为人民”涂鸦画展,称这是在“表述言论自由”。但美国通过这种方式刺激年轻的涂鸦爱好者“张扬个性”,是试图将年轻人带入他们所创设的话题和内容中去;如果目标国政府出手干预,这样的活动将轻易转化为美国政府与目标国政府及涂鸦者本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美国驻华大使馆近日在官网上推出2021年度“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项目书,拟资助中国境内个人、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举办宣介美国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及价值观的活动,提供单笔最高3万美元(约3万9000新元)的奖金,以加强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了解。
人民日报社下属的“环球时报新媒体”昨天发表署名“补壹刀”的长篇文章,直指该计划是由美国国务院策动、打着“公共外交”幌子,对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中国各地进行宣传渗透,以文化活动为掩护,向特定人士或组织提供资助、输送利益,甚至策动“颜色革命”。
项目书也申明,与党派政治活动有关、慈善或发展活动、支持特定宗教等项目,不符合该计划资助的条件。
文章引述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的分析说,纯粹从文字上看,项目关注人的价值、利益和权利;问题是包括环保、女权、少数族裔等话题在美国国内被高度政治化,但项目书又标榜不支持与党派政治有关的活动,是欲盖弥彰。项目本身就是由美国国务院运营,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今年4月21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高票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要求美国政府每年拨款3亿美元与中国展开全面战略竞争,以对抗中国在全球增长的影响力。
微信公号“热评大国之巅”发文称,美国驻华大使馆推出“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应该就是美国政府每年拨款3亿美元、用于抹黑、造谣中国的险恶一环。
不过,此举被中国媒体解读为美国在华招募“第五纵队”,甚至有官媒打出“美驻华使馆悬赏最高3万美元在中国招募‘汉奸’”的标题。美国驻华使馆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即使是价值观,中美之间也并非完全不能对话。比如,美国一向宣扬民主、自由、人权,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民主、自由,保护人权也早被写进中国宪法。尤其中国近年来在扶贫脱贫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本身就是人权的巨大进步。
文章认为,美国向外输出“颜色革命”,经常打着关注女权、动物权益、少数族裔权益的幌子,看起来是要求“平等”,背后实质上在煽动极端。
文章还引述国防大学研究员王强的解释说,美国“公共外交小额捐款计划”中的“公共外交”是一种进攻性的外交策略。其资助对象一般着眼于比较易于接受美式价值观的年轻人,他们被美国政府当作未来在目标国家和社会推行美式价值观的棋子。说到底,就是“和平演变”的一种方式。
但在中美全面对抗的背景下,两国舆论往往都从“阴谋论”去看待对方的举动,都陷入“斗争思维”而难以自拔,让彼此间的合作和包容成了奢望。这一局面短期内恐怕无法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