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国际商务出行尚未启动,务实的外方管理层原先只计划入驻地方政府的共享空间;怎想年后地方政府直接把场地“赞助”规模从几百平方米增加到几千平方米,还给予高达九折的租金减免优惠。

一名科技创业者说:“政府不会因为一两家公司不走程序,但你要是真的好,政府会派专人为企业填写表格申报,确保政策扶持到位,还能提升企业服务口碑。所以企业要做的,就是专注技术开发和产品优化。” 

J团队多是科研出身,一边忙着招人建团队,一边还有每个月应付薪资、其它账款要处理,虽没有营收压力,却要面面俱到找投资人引项目,物业利用率又不高,还需要避“坑”填“坑”,直叹不易。

如果以行业和市场潜力为导向做长期打算,企业要评估的不单是三五年的租金优惠,而是值不值得做一次单笔投入,以接触更多产业链上下游,找到替代的供应链方案,永续成长。

一番盛情难却,团队应允操作,才知减免是预期而非现下直接得益。

实打实的优惠政策着实具有吸引力,不过企业得明白自身定位和实力,切忌蟒蛇吞象,吃到一半发现吞不下只好吐出来,错失其它机会。前述顾问说:“现实是很骨感,政策是否吃透?财力是否充足?市场能否支撑业务拓展并获得一定利润?这些最好都自问得到答案。”

就时间机会成本而言,如果企业把很多精力放在如何申请到津贴资助而不是拓展业务,恐未必能行稳致远。地方政府越是扶持,企业承担的失败风险越小,其实往下走的自我驱动力也会相应减少,因为败了也就败了。

J团队拥有跨境技术孵化、研发成果市场化的经验,疫前已和多地政府洽谈共建创新中心事宜,无奈被冠病疫情拖延。疫后几个地方政府回访,认为团队具有政府信用背书,又有国际机构投资者和科技平台的支持,期待尽快培育生态圈。

如此厚待的“接风洗尘”确实令J的外方主管很是感动,然而快乐的烦恼接踵而至。

从政务政绩的角度来看,即使某个地方有宽松的营商环境,机构没有设定苛刻的绩效考核指标,也不代表官方没有政绩目标。企业与其运营起来捉襟见肘,不如签字落款前弄清楚隐性的条件和看不见的支出,多向同行打探一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幸福来得太快”,切莫轻易动心,企业主还是多想几步为好。

一名跨境商务咨询顾问坦言,不少地方政府都会开出类似上述的优惠条件吸引企业落户,有的为人才,有的为税收,有的则看重培育土壤、若干年后争取更多企业上市。

去年下半年,J走了大半个中国,最终选择落子华东,冀望赶搭长三角一体化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东风。对接的地方政府也颇具国际化视野,不仅开通“一事一议”绿色通道给予丰厚的政策扶持,还掏出真金白银为团队落户修缮一栋新大楼。

有的地方政府除了租金减免,还通过定向招标方式给予企业服务外包合同,可谓是“扶你上马、送你一程”;倘若政府给了租金减免后要求企业返还等值的服务,则根本算不上是支持。

摸清知悉隐形条款

租金刚敲定,随之而来的是根据办公面积核算的水电和杂费。

宽敞的办公场地看上去确实有范儿,可是漂亮的外表需要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团队收到杂费结算单时,恍然大悟钱袋子不够鼓。

全球遭遇百年一遇疫情后,政府机构和企业都在不断盘整、修炼,招徕全球技术和专业服务人才。

根据正式协议,承租方须先缴付至少一年期租金,合作期满一年后再依照绩效考核评估是否可申领补贴。一来一回,团队大概得等15个月方可拿回首年90%的租金津贴。而此时,外方团管理层已停止本财政年的预算申报,团队不得不再打特别报告,申请计提租金预支、国际汇款。

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确立中长期基础科学技术发展,不少地方政府顺势再抛橄榄枝,向疫后大浪淘沙中留存的韧性企业释出更多诚意。

充裕现金流比规模更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