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名学生佘柔莹(22岁)则是对“30·30愿景”(到了2030年本地农产品将占国人营养需求的三成)感兴趣,特别是冠病暴发边界封锁,让她对粮食供应有了更多想法。
Nutrious Farms创办人之一林兆升是课程导师,他指出学生必须亲自实验,种植不同蔬果并且比较不同种植法,不能单学室内种植或高科技种植。“要让他们走出本地到海外发展,一定要学习土耕。”
- 日期:7月29日(星期六)
- 时间:上午10时至中午1时;工作坊和导览各30分钟,每小时一次(即10时至11时,11时至中午12时,中午12时至1时)
- 地点:新跃社科大学,463 Clementi Rd S599494
- 费用:$10
- 报名网站:gogreen.gov.sg/agrisocial-workshop-farm-tour
学生除了听课,还要亲手种菜,累积经验,并在课程结束前提出商业点子,在大学市集活动售卖他们制作的产品,例如以农场蔬菜制成的小吃。
张振雄希望天台养蜂场激发更多人善用天台空间;他的养蜂区不大(长20米,宽2.5米),却为10万多只蜜蜂提供庇护。“希望这能成为一个范例,让大家了解有限空间还是能有用途,不要因为空间小而空置。”
她说水耕与土耕各有千秋,水耕菜生长快,产量大,但土耕菜更美味。“我们不用只靠一种方法,土耕在本地仍有存在的必要,何况土耕未必是低技术方法。”
“做农夫必须非常坚韧,因为本地空间有限,资金和人力也是挑战。我们每一餐吃的食材都是来自农夫的耕耘,我们应该更珍惜他们的付出。”
张振雄说:“新加坡要成为‘大自然中的城市’,就必须准备迎接更多蜜蜂。健康的生态环境一定有蜜蜂,希望我们可以种植更多有花粉和花蜜的亲蜜蜂植物,并让植物开花,收集种子,设立种子银行。除了粮食要自给自足,种子也需要有一定的自给能力。”
要确保粮食供应安全,不单要有自己的农夫和农场,也必须考虑种子的来源;如果种子都由外地进口,其实就是一种风险。
今年5月,法国香水和美妆品牌娇兰(Guerlain)在跃大为亚太区员工举办团队建设活动,近300名员工参观了天台蜂园,了解蜜蜂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活动协调员包括30名学生。
农企孵化项目的学生会在一楼市集摆摊,所有盈利和工作坊报名费将捐给跃大学生关怀基金,帮助有紧急需要的学生。
不能单靠一种种植法
这是专为跃大农业企业家孵化项目(Agri-preneur Incubation Programme)而设的农场。项目由大学和本地农场Nutrious Farms合办,开放给各科系的学生报名。2022年开始收生的课程原本为期三个月,现已延长至半年。来自Nutrious Farms的导师会介绍农业科技,以及不同种植系统的运作,农业食品的商业模式和挑战等。
天台农场导览和工作坊
打造亲蜜蜂环境
想参观跃大天台农场和养蜂区,并了解我国如何运用科技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可报名参加由Nutrious Farms总监主讲的工作坊,认识不同农业法,以及农业自动化科技。届时,也将有导览活动。
来到新跃社科大学C座九楼的天台,阳光普照,绿意盎然,心情马上为之一振。约700平方米的天台有九个蜜蜂屋,还种了20多种果菜,包括羊角豆、生菜、芝麻菜、九层塔、红脉酸模(Red vein sorrel)、番茄、白萝卜和丝瓜等,农场每两周可收成大约25公斤的蔬果。
奇艺蜂园的10万多只蜜蜂几个月前从义顺“搬家”到金文泰路的跃大天台,创办人张振雄正在策划关于养蜂技巧的持续教育与培训课程,估计年底开放给公众报名。
一般来说,菜农会为了采收蔬菜而抑制抽薹(bolting),即不让花茎发育成种子。但学生们为了收集种子,会让小部分植物进入抽薹阶段,再把种子晒干。
关心环保,希望学习如何通过耕种达到粮食供应永续目标的黄相龙有感而发地说:“有时候,无论播下多少种子,还是会有一些死去或无法生长,我们必须屡败屡试。”
林兆升也是奇艺蜂园(Bee Amazed)得以搬到跃大天台农场的幕后推手之一。奇艺蜂园原本设于聚友爱,林兆升听闻后者租约到期蜂园需要“新家”,建议腾出农场一小区让给蜜蜂屋。
延伸阅读
“本地的粮食供应安全面对许多挑战,农夫也面对许多问题。本地农夫平均年龄是60岁,我想学习如何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解决这个行业面对的问题,以鼓励年轻一代务农。”
学生之一罗萱励(23岁)曾在聚友爱(GUI)当义工帮忙做堆肥,她说自己爱吃也爱煮,而且一直对种菜感兴趣。“我以前听说自己种的菜比外面买的更美味,而且食物价格上涨,自己种菜可节省开销。”
新跃社科大学不仅在天台开辟农场,最近还接纳了小蜂园,成为本地首个在校园内设置蜂屋的学府,加深学生对永续生活的了解,也让人看到利用天台发展农业的更多可能性。
他认为科技的运用固然重要,但同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农作物的味道和口感,农场的运作和商业模式是否理想等。“如果太过依赖科技,可能会忽略了农场的永续发展。”
参与农企孵化项目后,她在超市买菜时有了新视角,例如看到外形太完美的果菜会开始想是否合理;她也对农夫的辛劳有了更深的体会。